方超 李冬青 李東升
在識字教學中,許多教師運用兒歌、順口溜教學生識記漢字,雖然有趣,但有時只能幫助學生記住表面的字形,與漢字本身的含義并不相近。漢字教學應該抓住漢字起源,幫助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
1.糾正錯誤,科學識字
教學“燕”字時,我曾經教給學生一首兒歌:草字頭,要封口,口字夾在“北”里頭,四點底來下邊走。但是課后有學生問我:“這個字與草有關系嗎?既然與草沒關系,為什么要說‘草字頭要封口呢?”后來,我研究了“燕”的字形演變,知道“燕”是個象形字,像燕子飛翔的樣子,上面不是草字頭,而是從燕子張著嘴的頭演變過來的,中間的“北”本是兩只翅膀的象形,下面的四點是燕子剪刀尾的象形。
所以,在教學前,教師應該先學習字源知識,在教學中抓住漢字的起源,幫助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所學漢字。
2.探究字源,感受文化
我們常用的漢字大部分都是形聲字,但有些字我們只是告訴學生是形聲字,卻不一定能說清楚表示形旁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陳、陣”這兩個字為例,“陳”字左邊的“阝”來源于“阜”字,而右邊是一個上下伸長了的“木”字中間套了個“申”字。“申”表示讀音,而“阜”和“木”則表示字義。“阜”本義是沒有石頭的山,即“土山”。土山之上排布著木頭,合起來便表示排列、擺設的意思,這正是“陳”字的本義。“陳”字又是“陣”的古字,在古代“陣地”的“陣”最早是寫成“陳”字的。因為“戰陣”的意思取之于“陳列”的意思,后來因古代戰爭經常用戰車列陣,所以由“陳”字又分化出“陣”字。
由以上字例可以看出,字形相似的字其意義可能是不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此來幫助學生進行歸類識字。
3.多種方法,激發興趣
識字教學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有興趣學習,并發揮創造精神。
依據年齡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教師可以嘗試字源識字法,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講一講,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利用多媒體,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漢字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會激發學生的興趣。
開展實踐活動,把識字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社會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