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順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特點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很感性的去認識每一種事物,雖然在生物課的教學中,觀察、實驗等也是課堂必不可少的方法,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主性總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如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內在的自主學習愿望和學習激情,結合自己實際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多媒體的有效運用和拉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關鍵詞】多媒體 生物課堂 初中生物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41-02
一、多媒體運用更能優化教學活動
初中生思維活躍、愛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而且生物學科本身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和探究性特點,生物老師就應該在如何優化教學上下功夫了,在課堂中多運用有聲音的、有色彩的、能對學生視聽感覺產生刺激作用的投影、錄音、視頻剪輯等多媒體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快樂學習的激情。 因此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我盡量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用音頻、音效、動畫等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把生物的學科性、理論性很強的課本內容用一張小小的圖片、一個小小的觀察實驗、一個數據表格的分析都可以精彩紛呈的展現出來。比如,我們在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時,因為本節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我先引用生活中有趣的現象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然后配樂詩朗誦《燕詩》并配有字幕出現,引入“鳥的生殖和發育”,然后學生拿出課前我讓他們每人準備好的雞蛋,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解剖來觀察雞卵的結構并了解它的功能。然后用一定量的圖片來展示鳥類生殖和發育的一般過程,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不但增強了課本理論知識的直觀性,更便于學生對重點的歸納。課堂上豐富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的就把學生帶進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和氛圍中。
二、多媒體運用更能整合教學資源
生物學科它雖然屬于理科,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是多學科知識的多重組合,如果在實際教學課堂上做到多種教學資源的整合,課堂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如在學習《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時,我在課前先播放準備好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先讓學生簡單了解蝌蚪的發育過程,然后提出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老也找不到媽媽?我發現學生的眼睛大放異彩,同學之間已經交流開了。這時我說同學們不急在音樂聲中跟我一起朗讀詩歌:“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然后我問,你們知道詩人是在什么季節寫下這首詩的嗎?一年中的什么時候能聽見青蛙的鳴叫?所有的青蛙都能鳴叫嗎?鳴叫又意味著什么呢?這時我把學生從書本的知識引向生活中的實例,因為青蛙是同學們再熟悉不過的了,這樣做使生疏的概念容易記憶,使理論的東西易于理解,更好的是已經賦予了生物課堂教學的生動感,會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知識的無窮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的愿望。從動畫、古詩、再到學生生活實際,那課堂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三、多媒體運用更能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們現在很多的生物課堂教學還存留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課堂上老師觀念禁錮,教學方法守舊,還是提著書本,自己口若懸河,讓學生畫一畫相關的概念。記憶背誦,一節課就算告一段落。這樣學生似乎只能擁有一種學習思路那就是按部就班,學習的狀態也只能是呆板僵硬的。那我們怎樣才能在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做些探索呢?比如,我們在學習《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時,雖然這節課并不是初中生物的重點章節,但它有很強的開放性,對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是很有幫助的,再者,生命起源一直是學生感興趣、想探索的一個問題,學生在小學時就接觸過關于生命起源的一些話題,但對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樣出現的卻不甚清楚,所以我準備了投影展示人類起源的一些圖片,播放一段小視頻加上音樂、富有磁性聲音的解說,使學生從剛上課的一臉茫然轉入了一種積極、興奮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上就看到了學習效果、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多媒體運用不能成了課堂上的花拳繡腿,成了同學們眼球的累贅,學習內容和制作的課件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通過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活動(觀察、實驗、分析、討論)來加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感性認識,以便于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為生物學科老師,我們應不斷的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無論是一張簡單的花朵和樹木的圖片,還是一段小視頻,或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一首配樂詩歌,一次簡單的親手操作的實驗等,盡量用多媒體手段來豐富課堂,會使他們領略到生物學科的無限魅力,使他們對生物學科的知識樂于接受,學習興趣大增,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創新能力將會得到大幅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