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很多高校大學生在畢業之后都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問題。建立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能夠更好地引導并幫助高校大學生就業,通過采取鼓勵、支持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創業來有效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本文主要圍繞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創業孵化器 管理 現存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242-01
一、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管理的現存問題
(一)孵化園定位不明確
當前,存在著很多高校主辦的創業孵化園,由于其在社會角色中并沒有形成明確的認識,因而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過分追求實現市場價值,或盲目追求產業園建設的完整性,這樣就嚴重忽略了園區建設的初衷。部分學校開始追逐孵化區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這樣就在無形中加重了孵化園區的功力性導向。實施上,高校孵化園的建設應將學生利益作為出發點,并應將鍛煉學生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其建設的基本要求。假如沒有這些基本意識,高校孵化園區的建設就喪失了其在技術知識領航的優勢地位。
(二)管理機制有待健全
就目前來看,國內很多高校的孵化器組織機構尚未形成規范標準,并且對孵化基地的內的具體服務內容也沒有明確界定,即便是統一名稱的部門,其所執行的功能也不一致,很難圍繞對企業扶持這一具體的目標開展。針對這些問題,亟需統籌孵化園外的各種社會資源,并以較低的成本將這類服務注入孵化企業中。
(三)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
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也是當前很多高校創業孵化器普遍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這類企業進行投資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政府,其自身積累不足且發展潛力不足。并且,在具體選擇項目時,也更多傾向于選擇那些信息型、科技型的產業和行業,在創業經驗積累方面和資金投入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管理的具體對策
(一)強化管理,健全組織機構
為了有效優化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的管理,高校可采取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管理委員會機構的方式,來更好地指導并服務于這類企業的運作。高校創業孵化器管理創新可通過2個模塊組織結構實現:①高校大學生—行政化運行體系—管理委員會—指導部—咨詢部—法律事務部;②高校大學生—市場化管理體系—股份公司—研發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企業培訓中心—市場輔導中心—綜合服務中心。
這一組織結構所采用的是行政化和市場化的雙重運行組織體系。其中的行政管理體系是由高校組立的委員會,由管理委員會負責孵化器的行政管理,同時負責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的戰略規劃、咨詢以及法律之類的行政事務[1]。市場化的管理體系是由高校與社會企業聯合起來成立的股份公司,孵化企業可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自行與相對應的部門聯系。整個組織系統受行政系統的監督,進而實現各部門的專業市場化運作。
(二)提升高校孵化器的準入標準和創業項目的技術含量
要想促使高校孵化器準入標準和創業項目的技術含量得以有效提升,通常可設立孵化項目的評價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的成員可由專業技術教師、企業管理方面的教師、創業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或者企業家等。同時還應對創業項目進行篩選和挖掘,發掘那些富有創新科技意識或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業項目,進而為更具品牌意識、創業意識和團隊意識的高校大學生提供實踐的自我展現的平臺。借此還有效避免學生將“開店經營”同“創業實踐”劃等號,有的設置將無成本經營的“小商品市場”想當然地認為是創業孵化器,這就使孵化器的建設步入了誤區。
(三)做好資金運作和管理工作
針對高校大學生創業之初資金不足這一現實問題,還可采取多種措施給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創業資金。其一,高校大學生孵化園應擁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可通過校友捐贈、學校撥款等方式來籌集,這筆資金可用支持發展那些對創業初期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其二,可通過政府基金、銀行貸款以及中介公司投資等方式籌集社會資金。這些類企業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再采取借助社會基金來擴充孵化基金,社會投資者也可采取同創業孵化基地合作的方式來降低投資成本和投資風險,以獲得較好的收益。
綜上所述,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的搭建及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并且在管理機制、市場定位等諸多方面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唯有采取有效策略來豐富和完善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縮短高校人才商品化、社會化的距離。
參考文獻:
[1]范笑晨.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器的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2):136-138.
作者簡介:
張優美(1982.3-),女,江蘇宜興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