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博物館資源的大量實物資源是對課堂講授和歷史文獻資料的一種補充。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對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情境想象能力和對歷史文獻資料的判讀能力,提高歷史分析能力,增強文物保護意識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延邊博物館為例,思考博物館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其應用模式。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博物館;文博資源應用
基金項目:2018年度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校外的社會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①,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的深入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博物館與歷史教學的結合也受到更多關注,各地教育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當地博物館與鄉土歷史教育的結合的案例,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博物館資源對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和與教材的結合上,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討論博物館對中學生的作用和教學實施意見,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博物館資源對中學歷史教學的作用
1.1 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增強歷史資料分析能力
傳統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主要來源于教科書和教師講授。這些內容相對枯燥,難以調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歷史知識,在觀賞文物的過程中,能夠對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遷移,加深印象,更加透徹的理解知識點,增強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博物館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歷史學習興趣。文博資源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通過這些文物和講解員的講解,有利于學生學會獲取、分析實物資料中的歷史信息,提高材料分析能力,同時通過實物材料和文獻資料的結合對比,培養對文獻資料的判讀能力和史料證實能力,建構一個更加立體的知識體系。例如,延邊博物館展出的明清時期的瓷器,其表面不施釉,制作工藝也遠落后于中原王朝,由此可以分析當時的地方政權(女真)和中原王朝的關系。
1.2 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主要講授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忽略了文博知識的傳授,從而導致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的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對中學生進行文物保護意識教育是治理破壞文物現象最根本的方法,在博物館的設計和文物陳列上,綜合美學、歷史學等多種考慮,可以體現出文物自身的美感和歷史價值,學生欣賞到文物中蘊含的種種價值,對學生自發的形成文物保護意識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觀展規章的說明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物參觀時的一些注意事項,認識到保護文物的方法,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1.3 直觀感受歷史,提升教學效果
博物館中包括大量的文物資源和歷史場景復原,能提供給學生最直觀的歷史感受,也能將很多晦澀的概念生動化,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人類進化歷程和原始社會的相關內容教學,由于距離現代生活較遠,文字資料較少,學生難以建立合理的情境想象,難以理解記憶相關概念,這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延邊博物館出土文物陳列展中,陳列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安圖人的牙齒化石和生活情景復原(居住址場景和情境想象圖)、以及石器時代施有多種紋飾的陶器、石器,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黑曜石石器等,通過講解員的講解和觀賞文物,同學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觀察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不同樣式和制作方法,區別舊石器、新石器,結合所學的古人類和原始文化建立合理的情境想象,理解原始社會的生活,直觀感受當時的歷史情境。
1.4 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感
歷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博物館資源中精美絕倫的文物,可以折射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除出土文物陳列展之外,延邊博物館設有“延邊人民革命斗爭史”陳列區域,用350余件文物、畫圖、圖表、影像以及雕塑等為我們還原了革命時期延邊人民的艱苦革命斗爭。②文物、雕塑和掛圖一起營造出磅礴悲壯的氛圍,學生置身于此,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抗戰的艱難和付出的犧牲,從而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志向。
1.5 開展民族教育和鄉土歷史教育
延邊地區是朝鮮族聚居地,了解朝鮮族歷史和生活習俗顯得尤為必要。延邊博物館中的民俗陳列區陳列有朝鮮族傳統服飾、傳統的生產工具以及朝鮮族移民史的相關內容。為了解朝鮮族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
延邊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是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發源地,他們在此建都并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延邊博物館中陳列了一些沃沮、渤海國等政權的遺存,有利于教師開展地方史的教育,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
2 博物館資源與教學結合的實施建議
2.1 博物館資源與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歷史教學與博物館結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之前,教師要首先了解博物館的基本情況,按照教學目標,與課堂講授內容建立聯系,其次與博物館方面進行溝通,認真介紹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認知能力,對歷史知識和文博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活動進行之前,必須做好規劃,選擇合適的交通方式,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出現安全事故。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解員講解之后做一些必要的解釋和補充,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博物館對學生進行鄉土歷史教育之前,應提前在課堂上為學生梳理大致的歷史脈絡,講解一些重要事件,再去結合博物館的文物和講解,讓學生知道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
2.2 博物館與歷史教學結合的注意事項
首先要注意實地參觀博物館的頻率和時間,不能耽誤正常的教學進度。博物館雖然有豐富的歷史資源,但只能作為教學活動的補充,課堂講授應該作為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否則容易影響學生成績的提高,降低學生學好歷史的信心。其次參觀博物館還應該起到放松學生身心的作用,寓教于樂。要從學生角度合理安排課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將講授、研討、觀看錄像,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初步研究能力③。最后,博物館參觀要與課程內容相結合,觀展和講解內容應該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接軌,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知識遷移,講解內容太深,學生難以理解,會對參觀活動失去興趣,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 總結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聚集地,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可以使學生從封閉的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逐步走向更為廣闊的知識殿堂,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素養,④提升教學的效果,也能放松學生的身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博物館資源和教學的結合需要學校方面與博物館加強合作,開發更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能促進學生能力進一步發展的活動模式和講解內容。發揮博物館更多的社會功能,促進歷史教學的進步。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4頁。
②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博物館志》,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254-255頁。
③鄭京日:《吉林省高校特色歷史課程聯盟的構建與實踐》,《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9期,第62頁。
④鄭京日:《依托研究特色與優勢,打造高校教學新品牌》,《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12月,第178-179頁。
參考文獻
[1]鄭京日.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年第十一期。
[2]鄭京日.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若干思考.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黑河學院學報,20017年第八期。
[3]陳金屏.歷史教學中博物館的作用.濟寧師范專科學校校報,2002年第6期。
[4]董保強.博物館資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2016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張思嘉(1998-),女,吉林梅河口市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6級歷史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