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之時,中國初步形成監察制度。尤其先秦之時的監察制度為后世歷代王朝所繼承,并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本文將分析秦漢監察制度對當代的啟示,闡述秦漢監察制度的內容、特征,當代可借鑒的意義等。深入研究秦漢監察制度,促進當代監察職能有效發揮,提升官員工作能力。
關鍵詞:秦漢時期;監察制度;啟示;官員
前言: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在秦漢時期便已經初具規模,隨著朝代的發展,監察體系越加完善。研究秦漢監察制度,從法規制度角度分析其運行機制,站在新的立場分析秦漢監察制度,進行深入的總結,為我國當代的監察體系提供理論基礎,促進法治社會的進一步完善。
一、秦漢監察制度基本內容
秦朝商鞅變法后,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與完善,嬴政自稱始皇帝,中國開始進入中央集權專制時期。秦朝通過加強中央統治的方式來鞏固皇權,具有明顯的專制與獨裁特點。在秦統一六國后,設置了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等官職。同時,秦朝還設有諫官,議事制度。在地方,“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秦朝統一天下后,其治理的面積不斷增加,疆域遼闊,管理難度增大,因此在地方設置了監御史,確保國家統一管理。秦所設置的中央與地方監察機構,為后世中央集權皇帝專制奠定了基礎[1]。
二、秦漢監察制度對當代的啟示
(一)秦漢監察系統的職能劃分與運作
秦漢時期幅員遼闊,需要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盡忠職守,盡心效力。漢初,監察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革,漢廷正式頒布刺史制度,便于考察郡縣發展狀況,強化對地方的統治。朝廷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部,并設有刺史復雜監察所屬的郡國。刺史由朝廷派遣,職權較高,在人事上獨立,在查明官吏不法行為后,可上報御史中丞,請求上級處理。可見,各監察系統十分統一。
在對秦漢時期監察制度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中央各個監察系統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御史中丞、司隸校尉、丞相司直是三大監察系統的主力。三大監察系統相互監督,提高了皇帝對中央百官以及地方官吏的控制,以保證皇權至上。而三大系統又相互獨立,互不統屬,卻又互相監督。在監察層面來看,御史獨立于行政體系,是單獨的司法系統。丞相司直又是行政機關內部的官職,主要掌管行政系統內的自我監察與監督的部門。司隸校尉則是皇帝臨時設立的監察人員,屬特別委任,對重要地點進行監督。
而秦漢時期對諸侯王的監察則體現在法律頒布以及權力制約等方面。秦漢所頒布的行政法規對諸侯王實施監察與限制,嚴禁“擅為法令,不用法令。”重要王國官職需要中央許可,沒有虎符不得擅自使用兵權,以及嚴禁在王國內部私營煮鹽冶鐵業,如果有人違法,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諸侯王不得窩藏、不得接納亡人,將獲死罪。各個諸侯王需要定期入朝拜見皇帝,所謂春朝、秋請,便描述了諸侯定期拜見皇帝的行為。通過種種行政法規,對諸侯王進行約束,統治國家,強化皇帝的權利。
(二)啟示
1.完善制度約束
秦漢時期對諸侯的制度約束表明了法律的重要地位,法律是行動的標準。我國當前應借鑒并吸收古代監察制度的優點,加強對地方的監察能力,完善地方行政法規。同時,要提升法律的強制性,保證監察制度具備行為依據,讓地方官員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夠推廣監察機制,擴大監察的全面性。
在制定有關法律法規時,應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讓監察有法可依。減少對審計等部門的依賴程度,避免資源浪費[2]。
2.確保監察機構的獨立性
秦漢時期所設立的監察機構分工明確,相互獨立,相互監督,直接聽命于皇帝。這樣的分配方式有效避免了官員之間的勾結,避免官員之間職責不明確,大攬獨權的現象。當前,我國行政監察制度多采用三重領導機制,監察機關要聽命于本級政府,以及上級監察機關,對我國紀檢部門負責。在這種體制下,監察機關受到本級政府的約束,難以發揮監察的獨立性,嚴重受到權利的影響,降低監察能力。而監察機關又擔負著自身的監察職責,難以實現對自身的有效監察,這種權利的缺失導致監察目的難以實現。因此,應根據秦漢監察制度,適當調整我國當代的監察體系。將監察機構改變為以垂直領導的體系模式,賦予監察機構調查、監督同級體系、司法機關等的權利,并促使監察機構之間相互監督,以彌補監察機構本身的職責缺失。以此,跳出權利的限制,提升監察機關的監督效率。
3.提升監察人員素質
秦漢時期的官員品階相對較低,但權利都極高。該種現象要得益于皇權的支持,以及官員選拔、考核體制的存在。當前,我國監察人員的選拔缺乏完善的、專業的監察體系,導致隊伍人員松散,整體素質低下。我國監察人員選拔機制可借鑒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建筑工程師考試等多種行業準入制度。同時,應擺脫傳統的考核方式,豐富考察內容。將辦案能力、回訪滿意度調查、以及辦案效率、案件數量等均納入考核范圍內。不僅要重視監察人員的自身能力,還應重視其在工作期間的表現,將專業知識與日常表現結合在一起,全方位分析監察人員的個人能力,以完善考核制度。要將考核制度與個人薪酬績效獎勵掛鉤,調動官員個人能動性,促使監察人員不斷強化自身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秦漢監察制度的內容,秦漢監察特點,以及對我國當代的啟示。得出,秦漢監察體系十分完善,更加重視對地方權力的統一與管理,并深受皇權至上理念的影響。尤其監察機制的相互獨立、互相監督的模式備受當代監察體系的深思。而我國當代應借鑒秦漢時期的監察制度,確保監察體系的獨立性、提升監察人員個人能力、提升監察制度制約屬性。
參考文獻:
[1]卜憲群.監察制度的形成與行政管理方式變化有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10):83.
[2]肖趙冰.秦漢時期國家政治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的形成與發展——基于監察制度的視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16(11):152-154+159.
作者簡介:楊宏祥(2001-)男,籍貫:貴州遵義市,民族:漢族,學歷:高中,單位:貴州省習水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