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烽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現代教學務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作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教育階段,為了在培養小學生識文斷字、閱讀寫作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學生語文學科素養,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教育主管部門重新統編了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基礎運用能力,還重視培養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本文主要就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部編本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望對未來部編本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相應借鑒。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低年級;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教學
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上,課文閱讀教學以 《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及《我愛學語文》三篇引入,在思想觀念里為小學生理清了國家、自身及學科的認知。實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閱讀中增強小學生的熱愛國家、團結民族的意識和情懷,潛移默化中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有效滲透教學,對培養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重視先認字再學拼音的興趣帶入教學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中,最為明顯的改變就是一年級上冊教材中字詞拼音的學習順序變化,改變了以往先學拼音再認字的教學順序,要求先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用的漢字,再教學生學習拼音。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接觸到漢字,但拼音卻接觸得較少,基本沒有環境接觸,讓學生先學會認識漢字。實際認字教學中,對于一些日常生活中見過的漢字,學生必定會情緒高漲,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與此同時,小學生識字能力、認字水平的提高,在實際閱讀學習中,學生就能夠自主進行文章閱讀和學習,有利于為學生日后閱讀學習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三)重視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教學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板塊,教學內容不僅有兒歌,還有趣味性的故事,同時為小學生課外閱讀推薦了相應書目,要求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強化親子閱讀,凸顯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教學。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整體身心發展還未完善,生性好動,好奇心強,更樂于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也更樂于模仿成年人的言行舉止。在這一階段增加“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板塊,能夠有效利用小學生特點來帶動其學習,有利于在擴大小學生閱讀量的同時,有效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同時還能夠讓小學生在閱讀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閱讀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
二、部編本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生動形象的閱讀教學情境,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包含了文字內容和圖片內容,相比之下,圖片可以給小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而要想進一步增強小學生對圖片的理解和感悟,授課教師則要將圖片所表達的內容完整、詳細地傳遞給學生,并在內容傳遞的過程中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際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和事物有著深刻的印象,學習過程中出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或人物事物,學生會倍感親切,也會樂于投入到實際學習當中。因此,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征,為學生構建貼近生活的閱讀教學情境,以增強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親近感,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閱讀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前用“哪些同學參觀過動物園啊?”“在動物園里都有哪些動物呢?”“老師沒去過動物園,你能表演一個動物給老師看嗎?讓老師猜猜,看老師猜得對不對?”等問題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這時學生就會聯系自己去動物園參觀的實際生活經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之后老師再導入《動物王國開大會》的閱讀教學,學生帶著興趣進行閱讀,能夠進一步加深其對閱讀材料中出現的生字、新詞以及句子的理解和記憶,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字詞、句子等語文基礎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學習狀態后,教師則要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從而為語文教育中各類要素扎實落地提供基礎保障。實際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到達這一閱讀學習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語文基礎知識,能夠保證閱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因此,此時授課教師則要加強培養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對不認識的字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進行勾畫,并能利用工具書進行查詢和標注。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之后,可以進一步問學生“同學們知道動物是怎么開會的嗎?”以此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動物到底是怎么開會的?之后則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將和“動物是怎么開會的?為什么要開會?有哪些動物參加了?”等有關的句子或段落進行標注,并等到閱讀結束后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同時在閱讀后回答問題時,還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強化學生閱讀感悟,有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
學生在初讀、略讀之后,盡管能夠回答出教師預先設置的問題,但其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依舊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對閱讀學習過程中的感悟,并在學生自身感悟的基礎上加以指引,進一步將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以確保學生能夠全面掌握閱讀方法,從而為其拓展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閱讀教學過程中,課文是一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動物王國要開會,老虎讓狗熊通知大家,狗熊在狐貍、大灰狼以及梅花鹿的提醒下,經過很多次才把通知講清楚,意在讓小學生知道完整、清晰地表達的重要性。在課文初讀之后,學生已經知道動物是怎樣開會的以及哪些動物參加了會議等,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閱讀過程進行回憶,并鼓勵其說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具體感受。這時,有學生會說:“老虎是山中之王,可以讓大家到開會地點去開會,很有威嚴。”也有學生會說:“狗熊太笨了,不僅身形看著笨重,辦事也不聰明,通知說了好幾次才說清楚。”等等,這時教師就可以以學生說狗熊笨進行切入,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如果老師讓你去通知一件事情,你要怎么做”,從而讓學生知道在通知安排的過程中,一定要表達清楚“是誰、讓哪些人、什么時間、到哪里、做什么”,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事情辦得好,才值得表揚和稱贊。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閱讀、重視閱讀感悟,進而有效把握文章內涵、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邏輯思維,善于通過總結感悟來獲得有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擴展課外閱讀層面,有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以及“名著閱讀”等教學板塊,將課外閱讀以及親子閱讀列入小學語文整體教學中,力求在擴展小學生閱讀知識層面的同時,有效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授課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務必要重視拓展小學生課外閱讀知識層面,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一方面,要確保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可以以“班級讀書會”的形式,每周安排兩個課時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朗讀,可以默讀,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其余時間則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并大力開展親子閱讀,聯合家長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進行整體把握,以確保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成長故事類書目,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閱讀。如《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一成長故事,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詢問家長,家長可以用孩子成長趣事進行幫助孩子思考。這一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還能夠增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情感,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要確保學生課外閱讀數量和質量,可以根據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推薦的名著閱讀書目,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如每個月讀一本書,每個星期舉行一次讀書感悟交流班會等等;而就課外閱讀類型而言,對于小學低段學生,可以給學生布置童話故事類書目進行閱讀,并以活潑輕松的“舞臺節”表現形式讓學生對童話故事內容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深入研究如何表演故事情節才能更生動形象的過程中對故事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童話中的真、善、美,或是其中蘊含的道理等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確保語文各類要素能夠被學生全面吸收掌握,教師務必要重視閱讀教學的落實。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閱讀教學情境,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興趣的基礎上鍛煉其自主閱讀能力,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閱讀學習的感悟,讓其在感悟中總結出有效的閱讀方法,最后則要加強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知識層面,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從而為其未來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愛衛.低年級閱讀教學設計策略——以部編小學語文一、二年級教材為例[J].小學語文,2018(z1).
[2]葉婷婷.基于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編排特點的閱讀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8).
[3]鄧春.淺談新部編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
[4]彭倩,王璐.部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教材解讀及建議——基于低年級閱讀教學[J].現代教育,2018(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