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琪
【摘要】由于時代和閱歷不同,學生和文本之間存在距離,對文本解讀出現困難。本文通過王君老師在執教《老王》時案例的片段
分析,梳理探討王君老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運用的引入背景資料、關鍵詞品讀、配樂朗誦等方式方法。
【關鍵詞】王君;《老王》; 教學片段分析;走進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老師對于跨越時代的文本總是難以駕馭,學生們見到諸如《鄉愁》《老王》這樣跨時代主題的文本感到平淡無味?!妒幻麕熃獭蠢贤酢怠愤@本書,十位教師從各自的角度解讀《老王》。其中,王君老師對《老王》的解讀別具一格,筆者深有感觸。王君老師在教授《老王》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課文的寫作背景資料,并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和配樂朗讀等多種活動方式,為學生架起了一座通往《老王》的橋梁,為學生理解文本創造了路徑。王君老師的引導方法別出心裁,給人啟示,值得我們探究。
一、巧用背景材料
師:下面這段文字是楊絳對“文革”時期的回顧,誰來讀一讀,老師來給你配樂?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從哪里找來一塊污水浸霉發黑的木板,絡上繩子,叫我掛在頸上,木板是滑膩膩的……他們命我走幾步就打兩下鑼,叫一聲“我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背后還跟著七長八短一隊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楊絳回顧“文革”歲月
研習:背景資料作為一種助讀工具,是語文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特別是文本本身所處的環境或年代與學生生活存在很大差異?!独贤酢愤@篇課文中,老王去世之后,“我”沒有太多過問,這段描述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在執教《老王》時,王君老師匠心獨運,敏銳地觀察到了教學中存在的這一教學難點,巧妙地將楊絳所處的“文革”這一大背景以及楊絳在“文革”期間所遭受的苦難,放在了學生最難理解的這段中加以介紹,悄無聲息地化解了這一難點。了解楊絳當時的處境及當時高壓的社會環境,能幫助學生非常自然地理解楊絳的自顧不暇,即便是再關心老王,楊絳也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作者說“我沒有多問”。這段背景材料的選取十分巧妙。它打破了僵化的背景資料的運用,為背景資料的運用另辟蹊徑,為我們設計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二、品讀關鍵字詞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
師:我們讀楊絳的文字,發現語句都十分簡潔,但是這個文字似乎不那么簡潔。我們一起來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預備,起!……生:有一種身份地位的差距。生:楊絳好像不安……師:我們看看在這里楊絳內心的情感是怎樣的,讀,預備,齊!
研習:很多時候,學生覺得經典名作讀起來平淡無味,是因為他們不能感受到作品所暗含的獨特社會背景下的特殊情感。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太平盛世,生活環境也與以前大不相同,這種時空的距離使學生無法獨自體會到文本中看似簡潔的語言當中蘊含著的作者復雜的情感。所以,教師在解讀文章時有必要了解學生的這一學情,準確把握文本,通過咬文嚼字將蘊含在文字背后的內涵剖析給學生,讓學生真正了解作者的文字,從而理解文本,溝通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
王君老師通過關鍵詞的仔細品讀,讓學生在品味思考與討論中,理解了楊絳平淡的“他蹬,我座”四個字背后暗含的“不安”的心。同時,學生品嘗到了楊絳語言的魅力之處。正是看似平淡無趣的文字,在王君老師的指導下,竟變得如此具有生氣,這也讓學生從新審視楊絳的文章,重新定位他們眼中平淡無味的《老王》。從這些字詞的細細咀嚼,學生們離楊絳又近了一步。
三、朗讀中尋找情感共鳴
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独贤酢?/p>
研習:根據《高中語文學習詞典》對誦讀的解釋,誦讀即心、眼、口、耳并用的出聲的閱讀。采用誦讀方式,可以邊讀邊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然后再用語言把想象中的畫面描述出來。可見,誦讀,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眼觀口誦心惟,熟讀精思成誦”,達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種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在執教《老王》時,王君老師精心挑選片段,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通過配樂,為朗誦營造氛圍;通過語言鋪墊,為學生提供感情基調;通過教師正確的范讀,為學生提供示范。書聲瑯瑯的教室充滿了濃濃的感情,學生被深深地感染到了文字當中,文字把學生帶到了老王的世界,切身感受到了老王的孤獨、寂寞、凄苦……這也許正是王君老師的高明之處,是一般人輕易模仿不來的。
安德森主編的《國際教學和教師教育百科全書》說:教師是藝術家;教師是診斷師;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是研究者或探究者??梢姡處煹淖饔貌皇侵R的搬運工。教師要有一顆敏銳的心,時刻觀察著學生的動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診斷學生的疑難,有藝術的教育教學,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王君老師的課,讓人如沐春風。她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情,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為學生架起一座通往文本的橋梁。
參考文獻
[1]魏本亞,尹遜才.十位名師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許必華.巧抓善解關鍵詞,走進文本縱深處[J].語文建設,2017.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