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蕾
摘要:文章以《新世界交互英語(讀寫教程)》為案例,考察外語教育的國際視野滲透及國際文化取向。分析統計顯示:《新世界交互英語(讀寫教程)》可分為五類主題文章,從不同難易程度擴容了國內大學本科生的國際視野,對中國學生的文化知識構架與文化價值取向產生良性影響。文章認為,中國外語教育重在文化層面的教育,在十分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適應國際交流的需求,培養出真正國際化人才,此案例可以給出一種較為合理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新世界交互英語》;國際視野;文化取向;文化多元性;多樣性
一、《新世界交互英語》:一個國際文化取向案例
“國際視野”是指國際眼界或跨國眼界,一種廣闊、全面的眼界,能夠從宏觀上將國際、跨國的文化盡攬眼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缎率澜缃换ビ⒄Z》(以下簡稱《新世界》)正是在《綱要》要求背景下,編寫的一套獨具角度、內容創新又有明確教學目標的高校英語通用教材。
《新世界》注重的是一種全球互聯、實時性的國際視野,并以其為切入點、以時代前沿科普信息、世界文化習俗、真實人物事跡為支撐的通識類英語教材。其內容是清華大學出版社站在國家外語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于2017年從美國Cengage Learning(全球最大教育出版集團之一)引進的優質原版素材,言語方式偏向美國化,文本內容涵蓋全球近20個國家的科技、人文、經濟等領域。這套教材具有一種案例意義。筆者將從此案例入手,通過案例研究,探討外語教育中國際文化取向問題。
二、《新世界》讀寫譯教程文章類別計量描述
與傳統通用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相似的是,《新世界》同樣設置“視聽說”“讀寫譯”兩個獨立系列。其中“讀寫譯”每個單元包含Reading、Writing、Translation和Weaving It Together四個部分。Reading含兩篇題材、難度基本一致的課文,Writing側重于Writing Skills訓練,Translation結合課文內容有一個同主題從縱向進行傳統文化探尋,最終在Weaving It Together環節進行綜合和拓展練習。四個部分也是一個由教師講授到學生課上互動、課下自主學習的過程。筆者將專注于《新世界》讀寫譯64篇課文開展國際文化取向分析。
據統計,64篇課文可分為五大類別,A類——深度專題,其中又可細分為探尋單個國家傳統文化習俗的文化類深度專題(Ac),以微知著、深入淺出、與時俱進的科普類深度專題(As);B類——具有國際視野的廣義話題;P類——介紹某一真實的“小”卻很有世界影響力人物/動物故事;L類——以敘事和詩歌體裁為主的西方文體佳作;J類——取材于刊登在西方報紙、雜志上的趣味報道。以下為各類別課文數量分布:
三、《新世界》讀寫譯教程各類別文章內容分析
(一)科普類深度專題文章是最大特色
縱觀《新世界》課文,科普類深度專題文章(As)占比最高,這24篇文章涉獵的話題如下:
這24篇課文有19篇是自然科學相關主題,占比79%,在國際視野方面對理工科大學本科生的針對性明顯。為增加閱讀趣味性和學習自主性,各個文章主題輔以全球多個國家、城市中已發生、正在發生、將來發生的實例予以說明,最大化解除技術壁壘,符合其擴充專業英語學習的需求,對于文科為主的大學本科生而言,也可作為一種創新思維能力的拓展。
《新世界》As類別課文的存在是一種另辟蹊徑,為大學英語教育如何和國際接軌提供新的思路。這種在國際視野之下的文本學習、案例學習,潛移默化地讓學習者擁有一種科學理念,讓學習者了解到英語除了是國際交流的第一用語之外,還是科技科學領域第一通行語言。內容與時俱進,方式方法潤物于無聲。
(二)文化類深度專題文章引發學習者極大興趣
Ac文化類深度專題文章為學習者展示了中國人臉型區別、尼泊爾排燈節等8個涵蓋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傳統文化習俗,聚焦到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充滿細節卻又跨度極廣。筆者隨機在自己和平行班搭檔所教授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335份,受訪對象皆為本校大一新生。其中僅有13%的學生出國旅行過,面對基本沒有實際接觸過的各文化主題其了解程度見下表:
值得注意地是,美國卡拉維拉斯跳蛙比賽這一當地風俗在通過課文了解之前,375名大一學生全部沒有聽聞過,且都對這一主題產生極大興趣。該文章以馬克·吐溫的文學作品作為引言,生動活潑地講述了跳蛙比賽的“前世今生”,還以自嘲地方式介紹了Bill Steed's Croaker College(當地一所青蛙培訓學校),“笑”果十足。在學習完該課程之后,高達93%的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并有80%的受訪者表示除紐約、洛杉磯這些傳統旅游目的地之外,跳蛙比賽所在地——加州卡拉維拉斯縣也是必去的地方。
(三)廣義話題文章單篇涉及多個國家,極具國際視野
筆者統計了《新世界》“讀寫譯”12篇B類廣義話題文章,涉及國家或地區達68個,平均單篇文章就要出現近6個國家或地區作為輔助說明事例,詳細數據見下表:
筆者整理、匯總了全套教材B類文章涉及區域,較之以美國為課文發生中心地帶的主流教材,《新世界》更傾向于歐洲諸國,及除中國之外的亞洲多個國家。這種“異域風情”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英語學習體驗。
四、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歸根結底也是一種語言類教育,隱隱折射著人類文明史中涌現出的文化之光。《新世界》在完成《綱要》和《指南》的規定動作之外,通過一個跨度為期兩年的學習,讓大學生體驗到國際視野下文化的多樣性存在。同時,在全球頂尖品牌教學資源的支撐下,以啟發式的教學理念,靈活課堂教學紐帶,將全球化視野與學生真實生活聯系起來,在重視個性化發展需求之外,也有利于培養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寥寥數百字的課文《新世界》設計了不同文章類別,將“國際文化取向”滲透到教材,跨度較大的文章難度,大量非美國的個案,可讀性強,非常親近學習者的學習思維。這些都為中國外語教育的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平.英語教學培養大學生國際視野與胸襟之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101.
[2]王江濤.高考不是政府退出就能解決問題[N].南方周末,2018-7-19.
[3]宗俊峰.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出版社為例[J].現代出版,2011(1):20-24.
[4]莊紅權,溫韞輝.以內容為體,以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為翼——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融合初探[J].出版廣角,2018,(1):38-40.
[5]呂占軍.《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評介[J].考試周刊,2017(7):88-89.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