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聃
摘要:文章分析了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意義、原則和標準,并擬定了《哈爾濱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試行稿)》,以期對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的內涵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字:“互聯網+”;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2016年,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強調社區教育的重要地位“社區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學者杜君英在《關于社區教育課程的實踐研究》一文中,強調了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課程建設是社區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那么,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從而體現社區教育的普惠性特點,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什么樣的課程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彰顯社區教育的獨特魅力?基于我國國情及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現狀,亟須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達到反饋教學實施、提高課程質量、加強課程內涵建設的目的,從而促進社區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現狀
截止到2018年5月,哈爾濱市現有社區教育聯盟一個,提供社區教育資源共享;社區教育指導中心一所,提供師資培訓、項目指導;社區大學一所、區(縣、市)社區教育學院16所、社區學校305所,有各級各類社區教育培訓點300多個,提供場地和組織保障。近3年來,哈爾濱市社區教育培訓主要有網絡學習、面授講座、社區活動等3種主要形式,共累計培訓32萬人次。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主要師資隊伍來自于專兼職社區教育工作者,共計5 000多人。哈爾濱市社區教育課程并沒有建立課程評價體系。
(二)社區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理論指導不足
作者以“社區教育”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CNKI)搜索到20 908條文獻信息。由此可見,隨著社區教育工作的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從社區教育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對社區教育進行理論研究。學術界對社區教育的研究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社區教育內涵及本質、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社區學院等方面,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專著、學術論文等研究成果日益豐厚,研究內容日益成體系。在肯定已有研究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社區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別相比,理論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系統的培訓。特別是針對社區教育課程評價的理論研究較少,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導致不能很好地解決現有社區教育課程開發水平不均衡、粗放式發展等問題。
2.體驗式學習課程開發不足
《意見》中指出:“創新社區教育形式,積極開展才藝展示、參觀游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團隊學習、體驗學習、遠程學習等模式。”傳統的課堂學習往往學習方式單一、被動,通過教師的表述來傳授知識、技能,課程評價往往“重結果輕過程”,亦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社區教育學生因興趣參加課程,哈爾濱市社區教育還在初步探索“游中學、學中游”的體驗式學習課程,但沒有形成規模、體系。
3.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不充分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入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了傳統課堂上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了教育公平的實現。但是,與普通教育相比,現有的社區教育課程開發仍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得不充分。仍存在微課資源開發重視程度不足、社區教育課程開發人員信息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社區居民信息素養水平還須加強等諸多問題。
4.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地區發展不均衡
社區教育課堂教學以兼職教師為主,公益性質,課程教學大多沒有規范的課程大綱和專門的社區教育教材。社區教育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受社區居民歡迎程度各有不同,有的“一座難求”,有的“門可羅雀”。同時,受各地域經濟發展水平、重視程度不同的影響,社區教育地區發展不均衡。以哈爾濱市為例,南崗區作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能夠定期組織課堂教學、居民文體活動,形成了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一體的“15分鐘”學習圈,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而其他縣、區社區教育重視程度稍顯薄弱,存在社區教育知曉度低、滿意度低、發展程度相對滯后等問題。
二、社區教育課程評價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數據呈幾何級數倍增長。面對網上紛繁復雜、種類繁多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構建社區教育課程評價標準,提高社區教育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社區教育居民滿意度,擴大社區教育影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過建立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發揮教育評價的鑒別作用,查找課程的不足,發現問題、尋找原因、提出解決策略;發揮教育評價的反饋作用,促進社區教育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專家學者等關于課程信息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性作用,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等方式來實現對課程開發流程的規范,對社區教育課程質量的提高,促進課程的建設、發展、完善,進而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
三、社區教育課程評價的原則與標準
(一)原則
1.針對性。
與普通教育不同,社區教育評價標準要結合社區教育的特殊性,從教學目的、學員背景、教學手段等角度,通過評價體系的指標引導課程開發,遵循社區教育的獨特性。社區教育課程大多由社區教育教師自主開發,自主研發教材、自編大綱、講義,學生由共同的學習興趣集結在一起。參與成員具有廣泛性,從孩子、在校學生、白領到老年人。
2.發展性。
課程開發不是一次性的,課程評價也不是終結性的,是一個長期的、逐步改善的過程。社區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重要載體,要緊扣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脈搏,以發展的眼光,促進教師、學生、社區教育工作者參與到評價中,結合實際情況修正評價標準。
3.個性化。
社區教育課程評價不能“千人一面”地加以評價,也要考慮到各個學校特有的資源和師生利用新媒體學習、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差異性,凸顯地域特色,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社區教育課程體現地域化、社區化、個性化。
(二)標準
1.課程內容實用性。
社區教育以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為基本出發點,應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能夠“接地氣”,能夠有效地激發社區居民學習的積極性、參與社區教育講座、活動的熱情。
2.評價方法多元化。
社區教育應將定量評價的方法和定質的方法相結合,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啟發式評估等研究方法,通過搜集、匯總、分析材料,形成評價性結論。
3.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社區教育教師應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入融合創新,利用前沿的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近年來,哈爾濱市社區大學打造了網上學習服務平臺——哈爾濱市終身教育學習網,現有視頻課程4 000余門,合計4 000G資源,涵蓋家庭教育、嬰幼兒類、養生、法律、國學藝術等多個方面,免費注冊并向社會開放。并通過建立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規范自建、購買課程標準,提高課程質量,引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探索結合微信公眾平臺、利用AR/VR體驗技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智慧教室等來適應未來教育模式發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哈爾濱市社區教育工作實際情況,筆者嘗試構建了《哈爾濱社區教育課程評價體系(試行稿)》(見下表),以期解決現有的社區教育課程問題,保障課程質量,提高課程開發的水平。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