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禮 高明晶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使大學生的消費行為與理財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本文采取問卷調研的方式,以大連地區五所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其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消費與理財觀念的變化趨勢,并探究其內在原因,以期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大學生;理財
一、引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8.02億。作為互聯網新生代的90后、00后,其思維與行為方式都會受到互聯網發展的較大影響。而依托于云計算、社交網絡、在線支付等信息技術工具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已經煥發出較強的生命力,成為新興的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變革,目前已經漸趨成熟和完善。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不斷地向大學生群體滲透,層出不窮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逐漸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中來。大學生作為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具有資金碎片化、主要來源單一且量少的特點,而互聯網金融可以使其閑置資金聚集起來,達到聚沙成塔的效果,大學生的消費與理財行為也會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發生較大的變化。本文通過對大連五所高校進行調研,研究大學生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使用行為與觀念變化,為其提升理財技能,樹立良好的消費習慣提出相關建議。
二、調研過程
在正式調研之前,首先在網絡上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預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重新修改了調查問卷中的部分問題,以保證問卷的信度與效度。為了盡量增強調研的覆蓋范圍,保證問卷的可信度,本次研究中高校的選擇包含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普通本科與專科學校,因此,本次調研取樣于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和遼寧經貿大學等五所大連高校的各年級學生,學科覆蓋廣泛,包含經管類、文史類、理工科、藝術類等。本次調研的方式采取紙質調查問卷結合網絡“問卷星”平臺的方式,共發放調查問卷673份,回收587份,其中有效問卷(剔除重復回答與回答不完全的問卷)426份,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本研究均是建立在上述調研數據的結果上進行統計分析的。
三、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在426位被調查學生中,有過網購行為的占據97.32%,其中經常進行網購的(頻次在每月2次以上)為32.85%。經過數據分析,影響大學生進行互聯網金融消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生活費用。大學生的收入來源具有量少、平穩且連續的特點,因此收入來源的多寡對其互聯網金融消費有較大影響。在受調研的大學生中,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的占12.33%,78.64%的大學生生活費在1000至2000元之間,2000元以上的占據9.03%。從網購金額來看,95.4%的大學生月網購金額在500元以下,大多數學生會用其10%-30%左右的生活費用進行網絡消費,由此可知,網絡消費深受大學生的喜愛,而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網絡購物變得更加便捷,層出不窮的網絡購物平臺也讓大學生有了更多購物的選擇。
(2)網絡支付工具的多樣化與便利性。在互聯網金融浪潮中發展起來的支付平臺,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為大學生的互聯網金融消費提供了非常便捷且可靠的消費通道。而支付平臺的迅猛發展與擴散,大學生們只需要翻出支付平臺的二維碼,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網絡消費。調研結果顯示,79.38%的學生幾乎每天都會使用支付平臺進行消費或購物。
(3)分期付款產品的出現。在互聯網金融火爆之前,銀行對于分期付款的要求較高,且大學生無法辦理信用卡,故網絡消費的頻次與金額都較小。而如今各種各樣的網絡分期付款產品,如花唄、京東白條、趣分期等的出現,極大刺激了大學生的信用消費。根據調查,28.59%的大學生使用過信用消費產品,85.66%的大學生對于此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滿意度達90%以上。
(4)校園快遞的數量與便捷性。校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往往會影響學生網絡購物的滿意度,因此校園快遞的發展對大學生互聯網金融消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調查結果來看,五所學校基本都具備比較便捷的快遞寄取平臺,如菜鳥驛站、智能快遞柜等,部分學校還有獨立經營的快遞集散基地,如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東東物流等。調研數據顯示,73.4%的學生認為校園快遞的發展促進了其進行網絡消費。
四、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理財觀念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蔓延,對大學生理財觀念的變化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研分析:
(1)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了解和使用情況。從被調查的學生來看,64.5%的學生表示使用過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22.64%的學生知道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但從未深入了解過,因此尚未使用;其余12.86%的學生從未了解并使用。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已經采用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作為其理財手段。
(2)大學生理財方式的選擇。從理財方式來看,對于大學生的閑置資金,選擇基本的銀行存款方式占比30.4%,選擇余額寶、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理財方式的占比66.37%,其余3.23%的大學生會選擇盈利較高的基金或股票投資方式。
(3)理財產品選擇的影響因素。對于選擇理財產品時考慮因素來看,最高的三個選項分別為產品收益、風險以及便捷性。這主要由于大學生的閑置資金較少,如果用于理財將會較看中產品的收益性。而大學生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且經常具有突發性的資金需求(如聚會等其他臨時消費),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余額寶等類型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原因,即收益略高于銀行存款,且具有安全性高,贖回便利等特點。而大學身由于理財知識的匱乏,對其余理財產品的了解較少,因此鮮有選擇。
(4)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了解渠道。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了解渠道比較多樣化,68.27%的學生表示從網絡、電視或報紙等媒體渠道了解產品;18.4%為家長或親戚朋友的影響;僅有7.65%的大學生是從學校的課程或專業書籍中獲取相應信息,而這些學生大多數為經管類專業;其余5.68%的學生選擇了其他渠道。由此可以得出,學校對大學生理財觀念的教育與普及的力度仍需加強。
五、對大學生進行互聯網金融消費與理財的對策建議
從本文的調研結果可以得知,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的消費,并成為大學生實施理財的主要媒介。而大學生作為未來市場上的消費主體與金融投資主力,必須具備較強的金融投資理財知識以及更為理智的消費觀念。因此,通過上述調查分析,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提升理財意識,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大學生理財教育。大學生理財知識的匱乏,學校理財教育觀念的缺失,導致大學生較難具備理財的實踐能力,并容易出現盲目消費的情況。因此,各大高校應該開設相關的理財課程,或通過舉辦理財知識講座等方式,提升大學生對理財方法的學習,并樹立正確消費觀念。
(2)大學生自主學理財知識,網絡消費要謹慎有度。網絡購物的便捷性、快捷支付平臺與分期平臺的出現,使大學生刺激網絡消費的同時,容易出現消費無度和攀比的現象。另外,網絡詐騙的層出不窮,是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一定威脅。因此,大學生應該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主動學習理財知識,不攀比、不盲目。
(3)互聯網金融企業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開發產品。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品,在發展之中面臨著不斷地競爭壓力與重新洗牌的情況,而大學生作為未來的消費與投資理財主體,必須重視這一群體的消費市場。因此,各大互聯網金融產品應該仔細分析大學生的特點及其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知和看法,開發出更加適合大學生群體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并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宣傳策略。
(4)政府相關部門加強金融監管。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在近年來愈加被重視,尤其是網絡詐騙、裸貸等現象的發生,讓很多大學生對表現出了對產品風險、監管漏洞的擔心。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讓互聯網金融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且合理的投資理財渠道。
(作者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