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敬紅
摘要:校園教育是孩子成長教育的主導,家庭教育則是孩子教育的基礎。初入校園的小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歧義。而兩者雖各具特點,但卻統一于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不可分裂而談。也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關鍵詞:小學;校園;教育;家庭教育
一個孩子的成長,除自身耳濡目染的學習與潛移默化的環境感染外,最主要教育來源于學校的老師與家庭中的父母長輩。小學,作為一個孩子接受正規教育起始的場所,既是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的初始,也是除原生家庭教育外,接受校園文化熏陶、系統學習文化課知識的初始。孩子進入小學后,是校園教育占據主導,還是家庭教育占據主導?孩子的學習該是由老師全權督促,還是由家長共同監督呢?針對孩子教育在現實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旨在解讀概念、分析情況、解決問題。
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概念解讀
首先,學校教育從字面上可解讀為:在校園中實施的教育。具備固定的教學場所,專門的講授教師,以及一定數量的學生。同時,具備明確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案、管理準則、教學內容等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學校成為為專門為社會培養人才和提供人才的場所。小學教育是孩子啟蒙教育的延伸,是未來孩子接受繼續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基礎。
校園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著自身的特點。校園教育是勞動與生產相脫離的教育,自身具有特定的內涵,是在嚴格的規章制度下進行的,是比較完備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遺產因素是孩子身心成長的物質前提,環境因素是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學校教育則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校園教育是盡可能的排除消極因素的干擾,以嚴密的組織系統與嚴格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教育。既包含文化知識的教學,也包含思想觀念的灌輸。具備穩定性、有效性、全面性、專門性等特點。
其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來到世上接受的最“原生態”的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每個家庭有沒有家庭特有的家庭教育。是家長的思想觀念有意識的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與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影響,也包含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初始教育,也是孩子的終身教育。是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
二、兩者關系產生歧義的問題所在
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種種原因,很多家長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割裂開來。很多家長因忙于工作無暇教育子女,或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從而產生了“交了學費,教育就該由學校負責”的觀念。甚至將孩子的教育全權交給學校、交給老師。或是認為,校園教育就是孩子教育的全部,由學校教育就可以了。當老師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時,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很有可能被疏忽,家長和老師之間也因教育問題產生了矛盾。
在校園中,老師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工作以外,還承擔著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日常組織工作,以及教學反思、教師考核等多項工作。一個班級中,少則二十余人,多則四五十人,每個剛入小學的孩子之間還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學前教育中所掌握的文化知識,還包含生活能力的差異。幾十個各具特點的孩子均分一個老師的經歷,難免會有疏忽,老師對孩子學習的督促也是有限的。老師所未能發現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在日常顯露時,也導致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責任與矛頭也紛紛指向老師的失職。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兩者之間所產生的歧義,既是社會對教育問題關注的焦點,也是人們所熱議的話題。既影響著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處理
對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兩者不能也不應該分裂開來。孩子早上步入校園,經過一天的學習接受學校教育,放學后回到家接受家庭教育。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的教育與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家長不能將教育責任全部推給老師,老師也不能將教學任務全部布置給家長。
尤其是出入小學校園的孩子,在一年級入學前是未曾獨立在集體中學習生活的。孩子初入校園會引起父母的眾多擔憂與掛念,除知識是否學習掌握、與同學關系是否融洽、學校午飯餐食是否可口這些擔心外,很多父母在還在剛剛進入校園后還會擔心不會系鞋帶、不會扣扣子等細小的生活獨立能力。而這些也正是家庭教育中所要交給孩子的必要生活能力。
家長會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體現。家長與老師的多溝通、都交流才能更及時的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以便及時教育補救。只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共同發揮基礎性與主導性的作用,從根本上保證對孩子良好教育的實施,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清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J].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2]孫松竹.學校教育的規范化與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3]沈沛.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措施分析[J].好家長,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