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本文對《黃帝內經》中多義詞“經”的語義范疇進行了梳理,對其翻譯進行了分析,從是否符合原文 認知語義的角度進行了評析。發現譯文大部分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原文的認知語義,對少數有不妥之處的譯文提出了修改建議。
關鍵詞:認知;黃帝內經;多義詞;經;翻譯
一、引言
一詞多義是中國語言的一大特點。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給理解和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理論對多義詞的翻譯有一定的解釋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們基于對現實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1],而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個現實世界中,具有相同的感官,因此思維必然有共通之處。這使得不同語言間的翻譯成為可能。但由于各國歷史、自然環境等差異,使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又有不同之處,因而翻譯時又必須考慮文化因素。認知語言學認為,“范疇化”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是一個物種生存于世的基本能力[1]。不同民族對于相同的外界事物可能有相同的分類,也可能有不同的分類。如果不同則會造成理解和翻譯的困難。如英語中的“play”與漢語中的“玩”僅有部分概念重合。本文選取《黃帝內經》中的多義詞“經”字的翻譯進行研究,從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的角度進行評析。譯文來自李照國[2][3]的《黃帝內經》譯本(下文簡稱李譯)和吳連勝吳奇[4]的《黃帝內經》譯本(下文簡稱吳譯)。
二、“經”的不同范疇及翻譯
趙麗梅[5]對《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對其中部分典型多義詞的語義范疇進行了梳理,指出“經”的原始義是“紡織機上布設的縱向的繃緊的絲線”,隨后借助隱喻或轉喻從紡織域向其他多個域拓展,如地域、天文域、思維域、醫學域等。本文將對以上范疇的例文及其譯文從認知的角度進行評析。
(一)地域
《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中有這樣一句:“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處“經”指水道,沿著地下的空穴來開掘水道,使其能夠通行。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這是將紡織域的經線投射到地域中來,李譯為“water passage”,直接譯出了其所指對象,有利于譯語讀者的理解。吳譯為“passage”,雖未明確指出“water passage”,但結合前文語境,依然表達的是同樣的含義。
又如《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地有經水,人有經脈。”“經水”指江河,江河就像經線,縱橫交錯,這也是用紡織域的經線來隱喻地域中的江河。與上例一樣,李譯和吳譯都直接將其譯為“rivers”。
(二)天文域
《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文學里,人們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稱為“子午線”或“經線”,這是“經”的始源域最直接的隱喻用法,體現了“南北為經,東西為緯”的方向性和線條性。英語中“經線”的對應語為“meridian”(one of the imaginary lines from the North Pole to the South Pole)或者“the line of longitude”。此處李譯直接采用了其英語對應語“meridian”進行翻譯。而吳譯將其譯為“the vertical longitude”,略為不妥。因為“longitude”指的是“經度”(即地球上的某一點離本初子午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而非“經線”。
(三)思維域
在紡織過程中,縱向的“經”是主線,是“緯”得以形成的骨干和基礎。因此,“經”的這一內涵向思維域延伸,指含有“主線”特點的“規律”。如《素問·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此例中的“不中經紀”意思是指不符合一般規律。李譯為“…does not agree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吳譯為“…does not follow the common law”,都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內涵。
“經”的“骨干、基礎”的含義還被引申為“被尊為典范的著作”,如《素問·征四失論第七十八》:“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循經受業”意為“遵循醫經學習醫術”,此處的“經”即為經典著作、醫經之義。李譯為“…followed…the cannons to practice medicine”是比較貼切的。吳譯則采用了省略的策略將“循經受業”譯為“In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the medical education”,雖未將“循經”的含義譯出,但從語篇的層面看并不影響信息的傳遞和讀者理解。
(四)醫學域
“經”的原始義“主線、骨干”通過隱喻延伸到醫學域,指“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成為中醫的一個重要概念。如《靈樞·脈度第十七》:“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兩個譯本都將“經脈”譯為“channel”。“channel”意為“a passage that water or other liquids flow along”(水或其它液體運行的通道),比較貼切地表達了原文的含義。不同之處在于李譯是首字母大寫的“Channel”,而吳譯為小寫“channel”。根據英語語法,只有作為專有名詞特指某一特定事物時才應該用大寫形式,而這里的“經脈”指“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并非指某一特定經脈,用小寫即可。
“經”在中醫里還可以指“經穴”,如《靈樞·壽夭剛柔第六》:“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這里的“經”指的是“經穴”,即“屬于經脈的穴位”。李譯為“Jing-River”,其后加括號注釋acupoint;吳譯與此類似,譯為“Jing (River)point”。兩種譯法都注意譯出了“穴位”這一內涵。
三、結語
“經”最本源的含義是指紡織過程中紡織機上縱向的絲線,在此基礎上延伸至地理天文等領域,指南北向的通道或線路,另外基于其“主線、基礎、骨干”等內涵進一步延伸至思維、醫學領域。在翻譯的過程中,譯文應盡可能反映出原文的認知內涵。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 (4):17-22.
[2]李照國(英譯),劉希茹(今譯).黃帝內經·素問:漢英對照[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3]李照國(英譯),劉希茹(今譯).黃帝內經·素問:漢英對照[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4]吳連勝,吳奇(譯).黃帝內經:英漢對照[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5]趙麗梅.《黃帝內經》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