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信息在企業日常運營中有著重要地位,企業管理者會根據財務信息做出科學的發展決策,以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現狀;投資者可以通過財務信息了解到企業的運營情況、債權人掌握資產狀況等,因此企業的會計核算、資產規模、運營狀況等會計信息必須真實、準確,才能滿足內外部人員對財務信息的需求,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主觀能動性不強、誠信缺失、外部監督管理效能低質、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也愈發明顯。文章主要分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分析
一、會計信息的內涵
會計是以貨幣為基礎,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手段向財務信息需求者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信息;會計信息是會計主體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向公眾提供的標準語言文字信息,會計信息包括經濟業務信息及財務信息,它既可能是對原始財務數據的加工與處理,也可能是對會計數據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經營中的每項經濟業務均起始于原始憑證的填制,經過統計、加工、處理后形成各類財務報表及相關分析資料。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信息,其也表現出自身獨特的特性:(1)真實性:企業會計信息來源必須是真實的、反映客觀的經濟業務事項,嚴格按照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及數量關系。(2)全面性:企業會計信息中所包含的資料必須包括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不僅時間連續且空間連續,全面的反映出企業的運營狀況。(3)目的性: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的質量會對其利益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會計信息的整理、分析、評估有著強烈的目的性,通過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經營做出準確的理解與判斷,以做出對應的經濟決策。(4)可比性。所謂可比性是指會計信息既可以橫向的與企業其它單位進行比較,也可以縱向的與企業進行不同時間的比較。(5)時效性:會計信息處理的每個環節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收集、整理會計資料必須及時,再進行及時的分類、匯總、加工,生成圖表的形式及時傳遞出去,以滿足各類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要求。(6)連續性:企業經營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每天都會出現各類會計信息,各期指標也是互相關聯的,比如年度報表的本年期末數據是下年期初數據,因此企業會計信息體現出顯著的連續性。(7)計量性:會計信息不僅有數還有量,其不僅反映出貨幣信息,還反映計量、單位等。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
由上述可知,會計信息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也很嚴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企業自身的影響。企業在經營時期的各個階段,管理手段都是影響其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者制定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并且管理者還要根據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監督、分析。失真的會計信息會使得管理者做出錯誤的管理決策,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發展。其次,影響到整個會計行業。從某種程度上講,很多企業的賬薄信息都可能存在“修飾”的痕跡,長此以往會在整個會計行業形成一種不正之風,還會導致會計行業失信于其它行業,因此會計信息的失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最后,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會計信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會計信息失真會導致社會各經濟體之間出現嚴重的誠信問題,包括貪污腐敗、暗箱操作等,最終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具體而言,企業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包括以下內部、外部兩個方面: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內部原因
1、會計基礎薄弱
企業會計基礎薄弱、不重視財務核算的重要作用是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其注冊資本少、生產能力小,會計內部控制不健全,財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也相對較低。企業法人素質較低,法律思想淡薄,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管理者為了追求更多利益,會通過做假賬、虛報利潤、少繳納稅款、獲取更多融資等手段偽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而會計人員即使認為會計信息造假不對,但在公司領導面前為了自身利益無法做到堅持原則;此外,企業對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培訓、職業道德教育及誠信教育均比較薄弱,導致會計人員本身缺乏職業理想及敬業精神。
2、企業內部控制不健全
企業的會計信息形成于經濟活動的開始、持續及結束的整個過程,其與企業的內部控制有著直接相關性。很多企業缺乏必要的內部控制機制,尤其是中小企業,雖然其有內部控制制度,但并未貫徹實施,財務工作者也多分工不明確,導致財務管理缺乏必要監督,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首先,財務制度不完善。雖然我國政府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的會計法律法規,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法律法規的適用性也要做出及時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業務,實際上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財務規章規范保障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次,外部監管薄弱。政府部門針對企業的財務信息監管還有待加強。政府監管力度薄弱,大多時候需要靠企業自覺自發,無法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稅務部門針對很多企業多采用核定征收、查帳征收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這種管理模式同樣無法保證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最后,社會誠信缺失。受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人們在社會交往及生活中處處以物質特權為先,使得經濟環境缺少真誠信任,一些企業法人、財務工作人員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片面為了追求企業更高利潤而對會計信息造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四、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策略
針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一)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
企業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內部管理體系,保證每項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與落實。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設置會計科目,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業務時要認真審核原始單據,從源頭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財務部門內部要建立稽核機制,在會計人員內部建立良性的互相監督機制,分別設置企業會計、出納、審批人等不相容崗位;建立財務公開制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工作,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管理培訓
會計人員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會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道德建設,提高其綜合素質,增強其法制觀念。針對在崗的會計人員要做好繼續教育工作,為其提供更多的機會接受新的財務知識、稅收知識,提升其專業素質;邀請稅務部門、監察部門等相關人員到企業開展職業道德講座,分享典型案例,以加強會計人員法律意識,促使其真正做到依法辦事。此外,還要在財務部門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獎勵成績突出的工作人員,對于違反會計準則的人員及行為絕不姑息,引導會計人員通過自律、他律來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增加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
首先,增加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本可以從外部扼制該問題的發生,相關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明確企業會計信息造假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一旦發現企業存在會計信息造假行為,要嚴格追究企業法人及會計人員的責任,加大對財務欺詐的懲罰力度,使其為會計信息失真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可能獲得的價值,通過小懲大戒督促其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次,適當限制會計政策的自由選擇。盡管自由選擇會計政策會對企業發展產生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其作為一把雙刃劍,使得企業管理者在選擇會計政策時犧牲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比如為了提高利潤變更固定資產,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政策,通過大幅計提壞賬準備金以達到降低稅費的目的等。因此要對企業會計政策的自由選持做出適當限制。最后,實行代理記賬制。所謂代理記賬是指企業將所有會計業務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處理,會計人員由企業外部介入企業,可有效避免會計信息處理不當的問題。
(四)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扶持
國家稅務管理部門可以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給予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比如進行一定比例的減稅或免稅,或者在限定的額度范圍內按比例減免稅費。稅務部門還要加強與其它部門的聯動監管,以稅務部門為主體,與其它機構互相配合實現行政管理資源共享,以提高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比如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動,會計信息失真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金融部門的貸款審批需要相應的硬性指標,很多企業不符合放貸標準會通過虛報業績來獲得貸款,因此稅務部門要加強與金融單位的聯動,做好企業的嚴格把關,針對企業失信行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堅決不予貸款。此外,財政管理部門也要從財務資格認定、學習教育、組織管理、代理記賬等各個方面對企業的財務管理進行控制與規范,以提高企業的誠信水平,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總之,會計信息失真是目前很多企業都存在的嚴重問題,不真實的會計信息不僅會影響到企業自身的正常發展,還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要杜絕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本文認為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來自于企業內部及外部,因此由內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由外要增加企業會計失真的成本,給予其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等,內外兼顧,最終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燕.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及對策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5(7):18-20.
[2]李效允.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緣由及治理措施[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8):90-91.
[3] 彭琦.會計信息真實性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3):156-157
[4]李宗俊.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探究[J].現代商業,2013,(03):231-232.
[5]朱曉丹.論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6,(04):217-218.
[6]武建紅.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3,(21):218.
作者簡介
葉青(1987-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助教,美國托萊多大學會計學碩士,主要從事財務管理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