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有
摘要:教學,是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教的積極性,學生學的積極性二者必須統一協調,這樣才有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時,我的教學體會和具體方法是:擺正教學心態,教師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師督促學生知識的落實鞏固,教師在授課中,注重知識向課外輻射延伸。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心態;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063-01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首先,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傳統的教學論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學校和教師只有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權力,而無對課程進行創造、選擇等權力。此次課程改革,我們力求將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成為了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
其次,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解惑”走向“教學相長”,從“講學”走向“導學”。我們現在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改“講學”為“導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于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于學生的“學”,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
2.提升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
2.1 堅持語文核心觀和大語文觀的有機統一,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統一和完整性,既要避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惟智主義,突破傳統狹隘的語文學科課程觀,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惟語文”傾向,又要防止對其他學科的侵占或被其他學科所淹沒的“無語文”傾向,這是開展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另外,教師一定要研究新教材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意圖,明確綜合性學習的特點及目標取向,確立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正確的科學的教學觀指導教學。只有教師的案例設計提高了,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指導水平整體提高了,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活動內容等才能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讀、寫、聽、說等得到全面提高,從而真正提高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有了這個“實效”,教師、學生乃至家長都會重視綜合性學習,使綜合性學習進入了良性循環軌道。
2.2 采取靈活多變的學法和教法,關注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觀者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生在感性取得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白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2.3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價值在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學生自主合作的活動過程是實現這一課程價值的重要階段,決不能輕視。另外,它是一種活化的學習,學習對象、內容、環境是“活”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手段也都是“活”的,教師和學生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和學習策略開展綜合性學習,而且在開展過程中要特別突出體驗學習和探究活動,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的認識方式和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的大舞臺中學語文、用語文,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和主體性人格的養成。
3.注重培養語文能力
自主學習。學生要想學有所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F代社會是文化多元、環境復雜的社會,要求人們有獨立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弘揚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激勵引導。在教學中,教師一句表揚性的語言,可能激勵一位學生,從而改變他的一生,也可能因為一句不恰當的評價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失去自信心。而如今的激勵,已不能停留在表面,而需教師更高的素養來支撐評價。在學習《雨巷》的時候,教師肯定會給學生介紹戴望舒人生經歷,因為他的詩歌語言中所表現出來的憂郁基調,與其人生經歷尤其情感生活的不幸密切相關,并進而影響到他的詩歌語言基調,最終形成其感傷凄清、蒙眬婉曲的風格。之后便帶領學生品讀詩歌,當講到“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這部分時,感知比較差的同學會產生一種幻覺,好似魂魄飄過的感覺,有些夢幻怖。面對這類學生,教師如果能夠先肯后否再引導,肯定他對詩句的斷層理解,否定他不聯系背景的思考,那么他就會有所意識,并會自我批判。我想這樣會減少一個厭學的學生,正符合課改的要求。
課程改革的深入必須要求改革原有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在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對考試和評價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華倫中學實施“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即“學生成長記錄袋”等課改課題的研究。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課程改革的真正落實和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情感因素、審美能力和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為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我們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優越性,在教學方法與學科素質教學乃至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的聯系上作廣泛的、立體的探討,以求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賀寒冰.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中國學校教育,2014(03).
[2] 吳振銀,吳志靜.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新疆教育(理論版),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