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濤
新文學進入大學課堂實際是很晚近的事,即便進入課堂也不受待見,這與人們的想象差距太大了。較早開設新文學課程的大學,譬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在今天看來規模都很小,不成系統,而且講授者多是新文學作家,大有自說自話之態,其中主要者如周作人。從整個民國大學課堂來看,大體而言,真正占據主流地位是傳統文學、傳統學問的課程,就文學類課程而言不外乎四部之學的分類授受。這從一份課表可以清晰地發現,據北大文學院國文系“國文系課程指導書摘要”(1931年9月至1932年6月):
科目 ? ? ? ? ? ? ? ? ?教員
中國文字聲韻概要 ? ? ?沈兼士 ?馬裕藻
中國詩名著選(附實習) ?俞平伯
中國文名著選(附實習) ?林 ?損
中國文學史概要 ? ? ? ?馮淑蘭
2.分類必修及選修科目
A類
科目 ? ? ? ? ? ? ? ? ? ? ? ?教員
語音學 ? ? ? ? ? ? ? ? ? ? ?劉 ?復
語音學實驗 ? ? ? ? ? ? ? ? ?劉 ?復
中國文字及訓詁 ? ? ? ? ? ? ?沈兼士
古文研究 ? ? ? ? ? ? ? ? ? ?沈兼士
甲骨鐘鼎文字研究 ? ? ? ? ? ?商承祚
說文研究 ? ? ? ? ? ? ? ? ? ?錢玄同
中國聲韻沿革 ? ? ? ? ? ? ? ?錢玄同
清儒韻學書研究(三) ? ? ? ? ?馬裕藻
古音系研究(三) ? ? ? ? ? ? ?魏建功
中日韓字音沿革比較研究(三) ?金九經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 ? ? ? ? ?鄭 ?奠
蒙古語言文字 ? ? ? ? ? ? ? ?奉 ?寬
滿洲語言文字 ? ? ? ? ? ? ? ?壽 ?春
西藏語言文字(未定)
B類
科目 ? ? ? ? ? ? ? ? ? ? ? ?教員
毛詩(三) ? ? ? ? ? ? ? ? ? ?黃 ?節
楚辭及賦 ? ? ? ? ? ? ? ? ? ?張 ?煦
漢魏六朝詩 ? ? ? ? ? ? ? ? ?黃 ?節
唐宋詩 ? ? ? ? ? ? ? ? ? ? ?林 ?損
詞 ? ? ? ? ? ? ? ? ? ? ? ? ?俞平伯
戲曲及作曲法 ? ? ? ? ? ? ? ?許之衡
先秦文 ? ? ? ? ? ? ? ? ? ? ?林 ?損
漢魏六朝文 ? ? ? ? ? ? ? ? ?劉文典
唐宋文(暫停)
近代散文 ? ? ? ? ? ? ? ? ? ?周作人
小說 ? ? ? ? ? ? ? ? ? ? ? ?俞平伯
修辭學(下學期每周二小時講畢)鄭 ?奠
中國文籍文辭史 ? ? ? ? ? ? ?傅斯年
詞史 ? ? ? ? ? ? ? ? ? ? ? ?趙萬里
戲曲史 ? ? ? ? ? ? ? ? ? ? ?許之衡
小說史(暫停)
文學概論 ? ? ? ? ? ? ? ? ? ?徐祖正
C類
科目 ? ? ? ? ? ? ? ? ? ? ? ?教員
目錄學 ? ? ? ? ? ? ? ? ? ? ?余嘉錫
校勘學(暫停)
古籍校讀法 ? ? ? ? ? ? ? ? ?馬裕藻
經學史 ? ? ? ? ? ? ? ? ? ? ?余嘉錫
國學要籍解題及其實習 ? ? ? ?鄭 ?奠
考證方法論(上學期每周二小時講畢)鄭 奠
三禮名物 ? ? ? ? ? ? ? ? ? ?吳承仕
古聲律學 ? ? ? ? ? ? ? ? ? ?許之衡
古歷學 ? ? ? ? ? ? ? ? ? ? ?范文瀾
古地理學及古器物學 ? ? ? ? ?鄭天挺
歐文研究國學書選讀 ? ? ? ? ?劉 ?復
日本文研究國學書選讀 ? ? ? ?錢稻孫
事實上,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除了新文學作家周作人和俞平伯開設了“近代散文”與“小說”外,北京大學課程主體都為古色古香的課程。相當有意思的是,開設經學史和目錄學的余嘉錫在輔仁大學開了一門“歷代駢散文代表作品”的課程,其課程說明為:“歷代文章作品,自周秦以至明清,取以足以開一時之風會,為后世之法式者,入選數篇,為之講明其做法;而尤注意于知人論世考其模擬變化之所以然,蓋兼有文學史之意焉。”很顯然,余嘉錫的講授方法是中國傳統文章學的講法,參用目錄學的眼光對中國文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而彼時的新文學則不具備這樣的質素。因此,在老派人士看來新文學是遠無學術氣息的,更別說講臺之上主講新文學。這張課表的設計實際涉及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定位和實質問題:大學中文系當以主講傳統學問為主,新文學最多是叨陪末座的小角色,在可有可無之間。時至今日,一些傳統底蘊深厚的大學中文系依然是搞古代文學的瞧不起現當代文學,原因無他,覺其學問根底淺也。然而,新文學進入大學課堂也并未因時人的觀念而停步不前,新派人士仍是積極推進,新文學的教授在部分大學還頗有發展,比如武漢大學。
以筆者課堂觀察,因所供職學校為理工類性質,定位以應用為本,以培養實用人才為主,人文學科的發展頗有雞肋之勢。具體到學生選修現代散文研究這門課程,其目的無非為了最后的學分,并非真心對這門課有興趣才來。真有興趣者,目測下來不超兩人。因此心態各異,對待課堂態度就不一樣,反正是一門課,就是一門課而已,最好的狀態也不過是認真敷衍。
這是大的外在環境的制約,使得教員學生發揮空間有限,只能在有限空間想法有所為而為。就小的方面講,人不悅學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現在終于明白了一個問題:民國時期之所以有那么多講堂風采的逸聞趣事流傳下來,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與老師相得益彰,二者互相激發,比翼而飛,是思想與學問的交錯。而現在的學生就普遍狀況而言——并非針對所有學生——不大愛讀書,對知識的興趣不能說沒有,但不濃厚是真。況且課堂的要求也不是讓每一個人讀萬卷書——既不現實、也無必要——而是讀基本書常見書,甚至某幾篇文章。
面對此種狀況,講授策略必須有所調整。以筆者論,現代散文研究下限止于1949年。一個周期的講授主要圍繞以下作家或學人展開,梁啟超、魯迅、陳獨秀、周作人、胡適、林語堂、張愛玲、朱自清、沈從文、郁達夫、梁實秋、陳寅恪、錢穆、王力、錢鍾書等,盡量予學者較為全方位了解,并將散文講授范疇擴展至晚清。實際而言,現代散文這門課最難言說清楚的是兩個問題,一是現代性問題,一是語言問題,為此筆者耗費了相當的時間去解釋。
總體原則是文史并重的講法。鑒于現在中文系大二學生本身就無多少專業知識與素養,并且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的讀書過程中,缺乏良好的引導與取向,因此一上手就是讀小說、詩歌,之后的讀書路徑又相對褊狹,且缺乏糾正機緣與自覺,長期沉溺于詩情畫意之中,美則美矣,然而危險很大,最大的問題便是貧血,長此以往恐將不妙。何以精神貧血會有不良后果呢?以張舜徽為例就可一目了然。早年的文獻學大家張舜徽先生在日記里諄諄告誡學生不要讀詩作文,以為詩詞文章不過是“雕蟲篆刻”,害人不淺。有朋友曾金佛來談,此人據張舜徽描述,形容慘淡,語甚愁苦,夜不安眠,原因在于曾金佛讀詩不輟,“其音至悲楚”。張舜徽由此聯想到友朋中能詩者無不苦思善愁,氣不勝志,其年少有用之身消磨于無病呻吟之地,“每一屈指,輒為長嘆”。拋開張舜徽語中的某些偏頗不談,但他多次指出讀文學作品者其短處在于眼光短淺,所見不深,讀書窄狹,心智與性情得不到協調發展,這倒是在理。因為在張舜徽看來,讀書一定要以經史為根底。以筆者對不少學生的觀察發現,目下學生即便是讀詩、讀小說未必都能懂,無恒心是一方面,就算是讀也是泛泛而看,對書普遍沒有敬畏之心,手機是心頭唯一的寶貝。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其他事情。因此,所謂的精神貧血是指很少或不愿接觸真正的思想作品,即便愿意接觸者,也只在文學圈中打轉,無系統地追本溯源式地閱讀,并且不研習歷史、哲學方面書籍,因此所造就的格調與氣象是相當成問題。
為免于枯燥,增強課堂效果,亦時常穿插故事與掌故,這既是活躍氣氛,亦是盤活課堂。筆者常常追慕民國時期的講書人風采,也嘗試于課堂借鑒其可取之處。以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繆朗山為例,此案例詳細記載于齊邦媛回憶錄中,且看她如何描寫其上課風采:
他的課很受學生歡迎,抗戰國共合作時期,這樣的課比任何政治宣傳都有用。繆先生身體壯碩,聲音洪亮,對俄國文學確有研究,所以授課演講內容豐富,上課時如上舞臺,走過來跑過去,從不踱步,臉上都是表情,開口即是諧語,一男同學形容他是“大珠小珠落鐵盤”。他熱切地介紹高爾基的《母親》、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和伊凡·岡察洛夫(Ivan Goncharov,1812—1891)的《奧勃洛摩夫》(Oblomov),此書是一本極精彩的寫懶人之書,說到那貴族懶人的仆人,因為太懶,伸出的手掌和鞋底一樣臟,繆教授居然把他的破鞋脫下一只與手掌并列——在他之前和之后,我從未見過那么起勁的教書人。
繆朗山的授課極具表演性,毫無疑問,這種授課方式相當吸引人。齊邦媛的描述里,活脫脫一個教書人形象便立起來了。但也明白這是不可學的,因為一個人的講書風采實際與表演和性情有莫大關系,具體做法雖不可學,但讓課堂氣氛活躍愉快則可以懸為目標。因此在教課中,筆者始終秉持兩個原則:第一,不僅止于單篇散文的解讀,盡量讓學生明了文學背后的復雜因素,如大學、報刊、地緣、時勢,簡而言之,從文學進入歷史,文史并重,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第二,輕松活潑氛圍的營造,不讓學生覺得上課是煎熬與痛楚,盡量在類似讀書會的氛圍中、在學生的實際閱讀參與中完成知識的再生產與再塑造。
總而言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應須是匯聚百家自由言說的精神場,應該是堅守“自由與寂寞”的象牙之塔,而“文學”作為“教育”方式之一種,除了傳授具體知識而外,更應該是情懷、意趣、風范的影響,這是作為教育的文學與現代大學互為表里的地方,也是文學教育與工科教育、實用教育所不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