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崇妤
摘要:“運動美”的延伸不是流于形式的美,也不等同于藝術美的表達,體育教學中的美是涵蓋著運動性質和人文精神的美,它所彰顯的不僅僅是運動過程中高光時刻的力量型、體能型、姿態型、適應型的美感藝術,也同步彰顯在體育精神的人生觀、審美觀的美感享受中。
關鍵詞:美學;初中體育;教學融合
初中體育是統籌教育改革的重要課程,通過“美學”教育手段可以極大的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展開,體育美學是經過時間的沉淀以及實踐的開展總結出來的,體育中的形式美綜合了各項體育運動的特點,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觸動心靈的美感。所以,在初中體育教學與“美學”課程融合時,首先要明確“美學”在體育教學中的定位,在教學中逐層展現“美學”的魅力,通過對學生美感意識的培養,升華“美學”在體育教學中的力量。
一、透析“美學”在體育中的定位
美學的定義存在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的認知中,在體育運動中美學的定義表現在體育運動者的體魄和事業中,體育運動本身就蘊藏著許多別致的審美因素,這種美存在于每位運動者的內心、外觀、精神中,不僅僅是身體健康的美更是學生的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例如:在體育中透析“美學”的定義。首先,教師要有一定的審美素養,因為審美素養是透析“體育美學”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自身的審美素養去感染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在備課之前可以瀏覽一些國外的或者是相關論壇上的體育教學方法,對先進的教學方法加以調整,利用一定的信息終端讓體育美在教學中得以展示。其次教師要通過邏輯能力理解“美”的定義,將體育美學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同步展開,在體育教學中除了彰顯感性的直觀美以外,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素養去深化理性的深邃美,這是包含“物質與精神美”的觸覺感受,最后,教師要進一步詮釋“體育之美”,體育可以在育人過程中,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不僅能幫助學生強身健體,還能加強學生團隊精神,促進學生良好品行,同時實現智慧的啟迪,開啟學生創新精神。
二、發展“美學”在體育中的魅力
發展“美學”在體育中的魅力要求體育教學在滲透體育美學教學中要通過創造不同的教學環境,深化“美學”在體育中的物質魅力,物質魅力是一種視覺的感官享受,發展“體育美學”,彰顯美學魅力,是升華“美學”力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與我國傳統游戲項目相結合,綜合我國傳統游戲項目,保障體育教學資源的合理發利用。
例如:教師對初中學生進行摸底排查,設置一些傳統游戲方面的問題,在學生中普及傳統游戲的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針對體傳統體育項目展開不同的體育教學。如,武術、器械類體育項目可以采用于教材常規化教學;球戲,跳竹竿等可以采用與教材互相配合的游戲化教學,在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教學時要進行實際情況的考察,設置與體育教材相融合的基礎上同當地傳統文化作對比,同步發展當地傳統體育教學項目,發揮區域文化屬性。
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學生收集課程以外的相關知識,將學生分組,分組教學要合理的安排男生與女生的比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班級人數、學生實際情況等進行合理分組,確保分組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結合授課對象個性特點對小組和小組成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每個小組的人數基本控制在5~8人,然后讓學生在組內互相分析和討論自身學習的知識。
最后,呈現分層教學趨勢,A層次學生體育理解能力較弱,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具體的動作以及技巧,自然也難以做出規范的體育動作;B層次學生理解能力較強,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將教師所傳授的體育理論知識轉化為標準的動作技巧。教師針對A層次學生時要做到循環漸進的教學方式,B層次的學生則先向他們講解基礎的理論知識,并輔之以標準、規范的投籃動作,然后便要求他們可獨立練習,也可合作練習。
三、升華“美學”在體育中的力量
升華“美學”的體育力量就是關乎精神力量以及道德品質教學,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有利于升華“美學”的體育力量,這種美是一種意志形式上的美,是一種體育活動彰顯出來的精神力量的美。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體育項目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不同的體育美,通過影視短片或者圖片讓學生領略不同的體育美的因素,如,跳水墜落過程肢體翻轉的造型美,花樣滑冰翩翩起舞式的藝術美,體操運動的協調美,體育教學要在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的同時更要以多元化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開展精神層次教育,學生在長期的文化學習中會出現思維混亂,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相互溝通,對具體學生具體教學,讓學生在高度集中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思維敏捷,情感和精神上會有一種輕松感,注重學生體育運動,更要注重學生體育精神層面的價值。
綜合所述:體育教學美感意識的感受,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渠道為學生彰顯不同的體育教學魅力,教學中教師要講體育教學與多方面教學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才.體育教學中的課堂教學美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1):19.
[2]陶克祥,張衛軍,張文天.試論體育教學美的概念、形態及意蘊[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28(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