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項英
摘要:新課程目標下,數學的教學不僅是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等綜合素養。基于這樣的需要,合作式學習越來越得到廣大教師的普遍重視。本文對合作式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作用價值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踐對合作式學習的具體應用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 數學 合作 學習
課程改革之后,教學的目標就不再局限在具體的知識技能上,而且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注意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這樣,傳統的單向傳輸式教學就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目標需求了,必須通過改革將更好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合作式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態和需求下得到了教師們的廣泛認同。
下面,結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對合作式學習展開探討。
一、合作式學習的作用價值
合作式學習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的情態下,學生們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他們親自完成對知識的探究和吸收。而且,形式活躍,是小學生們喜歡的開放式學習形態。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體現出比單純地聽講更積極的熱情和興趣度。最終的學習收獲感,也比教師灌輸給他們要強烈得多。
第二,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能力。合作式學習一般是以小組的形式組織的,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因為承擔著具體的工作職責,發揮自己區別于小組其他成員的優勢和特長,使自身的能量得到充分發揮,從而調動出他們積極配合同學完成學習任務的意愿。此外,教師可以在小組間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的競爭意識被調動起來。在這種激勵下,學生們更愿意借助集體團隊的力量來取得勝利。
第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合作式學習雖然并沒有脫離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但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助手的角色出現的。那么,主體的學習活動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獨立學習的能力都得到了體驗性的有效培養。
二、合作式學習的實踐應用
下面,結合一些教學案例來探討如何有效應用合作式學習。
1. 構建合作學習的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感性思維,而數學的知識則主要需要抽象思維——為了適應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構建情境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沉浸感”,從而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感性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生關于時間的知識時(“時,分,秒”),我先為學生虛擬了一個童話式的情境:有個鐘表魔法師家庭,有三個孩子,他們分別掌握著“時、分、秒”,而魔法師爸爸則負責控制“天”。有一天,三個孩子出去玩,走散了,魔法師就不能同時知道“時、分、秒”了。當居民向他問時間時,他看到大孩子,只能告訴大家現在是幾點,而不能告訴大家是幾分。當看到小孩子時,他只知道現在是多少秒,卻不知道是幾時幾分……“同學們,你們能幫助魔法師把這些孩子找回來,聚到一起叫嗎?這個情境的建立,一下就調動起了學生們合作探究的熱情,而且他們也把握了合作學習這個知識的一個要點——時、分、秒要整體看,才能準確知道時間。
2. 明確合作學習的主題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學生對于合作學習的掌控能力比較弱,在缺少教師指導的時候,他們的合作很容易“跑偏”。本來是研究角度的,他們很可能會去研究線段。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首先向學生明確一個清晰可控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著這個主題來進行合作研究。從而保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比如“大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給學生指定方向,你就發現學生很快就因為對“大數”的掌控力不足,而試圖簡化知識,出現跑偏的問題。如,本來是以大米為例來讓學生探究大數(如萬粒、百萬粒、億粒),而學生們開始之后,很快就用其他單位進行了“換算”(如,“一億粒大米能裝好幾卡車”,“百萬粒大米有十幾麻袋那么多”),這樣,又等于把“大數”簡化成了百以內的“小數值”,這就與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脫離了。所以,我在讓學生探討之前,就規定只能用“粒”為單位來進行研究,主要探討具體的“大數”怎么讀、怎么表示,而不考慮這么大的數轉換成“袋”或“車”時的數量。這樣,就把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向控制在了具體的學習目標上。
以上,從情境構建和明確主題這兩個角度探討了合作式學習的應用。其實,合作學習還有很多方式和需要注意的要點。比如強調開放式的合作、以游戲或比賽為形態的合作等等。這里就不再展開討論,僅以上面兩個例子作為拋磚引玉的個例。
總的來說,在新的素質教育目標下,為了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等,采用合作式的學習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而且高效的。在合作工學習的具體應用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內容、學生的思維能力、性情特征等對合作學習進行合理的設計和操控,既要鼓勵學生自主,又要有效指導和幫助學生。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是有質和高效的。
參考文獻:
[1]黃恩澤.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 2(22):273-273.
[2]吳艷春.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3):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