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紅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各科都在進行教學思維的創新,以求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率。初中化學,作為一門講述自然科學的學科,對理論研究以及微觀物質的研究要多一些,教師需要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來增加化學教學的科學性,直觀性,趣味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筆者從實驗教學策略、“小教師”教學策略、人文教學策略出發,探究了初中化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策略;實驗教學;“小教師”教學;人文教學
教學策略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系列方式方法。有效策略的運用,將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初中化學,一個研究原子、分子的學科,其抽象度可想而知,而化學作為初中的基礎學科,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教師有什么教學策略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呢?筆者結合多年初中化學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實驗教學策略
實驗,是理論知識的驗證,它可以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初中化學涉及到很多化學反應,如果僅僅給學生講授化學方程式,學生們可能會感覺很枯燥。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教學策略,將化學反應的過程用實驗的方式展現給學生,讓他們感受物質的變化,從而對化學產生好奇心,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教授《制取氧氣》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3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加熱高錳酸鉀、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氯酸鉀。教師一邊給學生展示一邊提問學生實驗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在加熱高猛酸鉀制取氧氣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加熱高猛酸鉀制取氧氣時都經過了哪些步驟?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微向下傾斜?試管口塞一段棉花是干什么用的?制出來的氧氣是用什么方法收集的?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實驗來回答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總結歸納能力。教師也可以讓部分學生上臺親自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甚至可以直接把這堂課設在實驗室,讓學生有親自動手實驗的機會,從而撩撥起學生的興奮情緒,讓學生愛上化學。
通過實驗教學,增加了教學的互動性,直觀性,既印證了化學理論,又讓學生在試驗中體會了科學的嚴謹性,培養了求真務實的精神。
二、“小教師”策略
所謂“小教師”策略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每組再派代表上臺講授。為了在臺上有一個很好的表現,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就會很認真,而且不會的知識點也會在臺下以小組的形式提前討論,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比如在教學《燃燒及其利用》這一單元時,由于燃燒、滅火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走上講臺去講述。學生由學生變成了“老師”,這種角色的轉化,會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在預習時肯定會非常用心。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比如如何搜集資料,如何歸納知識。這個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且是主動的學習,記憶會比較深刻。然后再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的講解,更加深了理解與記憶。然后教師再對講解的問題進行點評,對學生沒有講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完善,由于有學生親身的參與,學生會聽得格外認真,而且有前期的思考,對知識的消化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通過讓學生進行“小教師”角色的扮演,不僅讓學生學到了課堂知識,而且讓學生更加理解教師,更容易形成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對教學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三、人文教學策略
化學中所謂的人文教學策略,簡單地說就是在化學中給它融入人的因素,有了人,就有了故事,有了情懷,那么枯燥的分子原子就變得有血有肉,生動形象。教師可以把化學中的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學生,在增加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比如在教授《質量守恒定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拉瓦錫的故事:拉瓦錫,法國著名的化學家,1743年出生于法國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1774年,他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45.0份質量的氧化汞加熱分解,他驚喜地發現他得到了41.5份質量的汞和3.5份質量的氧氣,反應前后質量總和不變。這就是“質量守恒定律”的來源。通過引入人文故事,讓學生體會到了科學家嚴謹的探索精神,枯燥的理論一下子就有了情感,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受到了那些化學家科學精神的熏陶,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學家的精神也是可以傳承和發揚的。通過人文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教學的深化和提高,意義深遠重大。
總而言之,不管是實驗教學策略、“小教師”教學策略還是人文教學策略,目的都是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加深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我們要根據自身教學條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利用,讓我們的化學教學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鄭益強.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07)
[2]王華婷.如何發揮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