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文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則是進行素質教育以及綜合發展,合作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內容。在社會與生活中,大家都開始關注相互配合與團結一致的作用,而高中生作為最后一個階段的監督學習,班主任有必要對其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大家為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必要。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合作
班級作為一個整體,包含了許多獨特的個體,而班主任需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教育,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的發展。在此,班主任的工作不能僅限于對學生的成績管理,還需要從育人教誨、健康成長的方面加強學生的實力。合作意識的培養是提高班級團結力、集體認同感的重要途徑,也是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核心。
一、建立合作機制,激發學生合作意識
教育學家約翰遜兄弟曾經提出了社會互賴理論,這是合作能力的理論基礎之一。在學校的班級中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班主任是社會的“掌門人”。建立一個合作機制,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為學生建立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在此情況下,學生可以相互鼓勵、相互作用,也能夠在心理產生認同感。然后對于小組合作機制的建立,班主任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態進行小組的設立,比如,行政小組、學習小組、活動小組等,大家各司其職,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建造一個所向披靡的班集體。
家校合作也是合作機制的重要內容,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生活習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讓家長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如家中進行大掃除時,一定要學生參加,讓他感受到大家共同努力之后的成果與喜悅感,從而喜愛團結的力量。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家長與教師都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話題,避免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
二、開展合作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
大多數的學生表示對于感興趣的活動是樂于參加的,學校的活動多種多樣,最為常見的就是運動會、社團文化,班主任可以利用這些活動的展開,培養班級內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能力。與此同時,班主任也可以組織班級內的活動,首先,合作活動應該主題化、系列化并且帶有一定的對抗性,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而有齊心協力拿下第一的共同目標。然后合作活動應該具有包容性,讓學生能夠展現出多樣的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從而增強社交能力,展現其合作能力。最后就是在活動的內容與設計上應該由學生參與,增強學生對于活動的認同感,才能夠在過程中不遺余力。
例如,在元旦的時候,班主任可以利用晚自習的時間,與學生共同商討舉辦一場聯歡會,在制定的過程中,在每一個宿舍中抽取一個代表進行策劃,這樣能夠充分地展現聯歡會的民意,也能夠體現出班級的合作力。同時,每個宿舍也需要提供一個節目表演,這樣就又會形成一個小單元的合作活動。每一位都在為聯歡會的圓滿成功而努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也能夠促進學生在活動承辦中的綜合能力。當聯歡會正式舉辦的時候,班級中的學生其樂融融,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洋溢著笑臉,這些都是合作所展現出的成果。
三、實行多元評價,培養學生合作習慣
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希望能夠得到班主任的賞識,會根據班主任的評價進行自身的完善。因此,班主任可以在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形成一種合作的習慣。首先,班主任應該注重評價語的未來性以及多方性,讓學生的合作能力具有前瞻性,也能夠讓學生在潛意識里關注對合作能力的培養。其次是評價的多樣性,不同方式的評價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與意義,教師應該將合作能力的評價語進行趣味化的處理,符合現代生活的氣息。總歸評價是引導學生形成合作習慣的一個重要途徑,需要班主任精心設計。
例如,趣味化的評價可以融入當下比較流行的網絡語言,“且行且珍惜”“沖鴨”“c為出道”“我勸你善良”“燃燒我的卡路里”等,既能夠鼓勵學生注重個體的發展,也能夠在合作評價中,增加趣味性,展現出班主任的幽默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引起學生的注意。評價與反饋如影隨形,班主任應該為學生每一段的反饋做出相應的評價,確保學生能夠及時地改善自身的能力發展。
總而言之,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班主任應該注重對學生的交際、學習、實踐能力等全方面的塑造與提升,將整個班級的學生培養成懂世故,理人情的高中生。所向披靡的人生需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學會合作對于高中生來說必定是終身受用,能夠對其價值觀與人生觀帶來質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陳建軍,韓迪.班主任在班集體團隊合作教育中的引導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5(24):159.
[2]姚亞賓.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淺議高中班主任的小組合作育人心得[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