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蓮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10-245-01
摘要 對標管理是企業通過對標,增強憂患意識,傳遞競爭壓力,創造卓越績效。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通過對標,不斷加強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競爭水平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鑒與超越,促進企業管理和業績水平的持續改善和提升。
關鍵詞 對標管理 提高效率 提高效益
一、對標管理
對標管理,指以先進的科學對象為標桿,對照標桿尋找差距,結合實際制定措施,持續改善管理流程,通過不斷地學習、借鑒與超越,促進企業管理和業績水平的持續改善和提升。任何—個企業都可以通過對標,不斷加強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競爭水平。
二、實施步驟和過程
(一)根據指導思想成立對標管理部門
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對標活動把關定向,組織、指導各部門開展對標活動;負責組織審定企業開展對標活動的實施方案、考評獎懲機制及評價結果;組織調度對標活動開展情況,平衡解決在對標活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等。
(二)構建全面對標指標體系
以績效為導向,建立礦、專業、區隊、班組四個層面的全面對標指標體系,以績效為導向分別確定,并明確對標周期,該指標體系是一個動態的內容,隨著企業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具體的指標如:采煤區隊的原煤效率、噸煤電耗、噸煤料耗、噸煤維修費、定額完成率;掘進區隊的掘進效率、單位進尺電耗、單位進尺料耗、單位進尺維修費、定額完成率;輔助區隊的任務完成率、材料消耗、電耗;洗煤廠的精煤產出率、噸煤料耗、噸煤電耗、噸煤介耗;班組的生產任務、工程質量、材料消耗、電耗、維修費、回采(掘進)效率等。
(三)建立全面對標標桿庫
根據礦、專業、區隊和班組四個層面對標指標體系,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獲取、分析和設計個指標的標桿值,形成標桿庫,并且根據企業的實際及外圍環境的變化,周期性的動態調整或建立標桿值。
(四)建立全面對標管理考核體系
采用對標效果考核和對標工作考核相結合,根據全面對標管理組織的職責界定、分管和實施范圍,對礦、專業、區隊和班組四個層級對標管理主體和對標項目均制定相應的對標管理考核體系。規范對標管理考核工作,充分調動各單位、部門及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礦對標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進礦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五)對標實施辦法
首先結合礦實際情況,依據信息化建立數據平臺,通過多渠道收集資料,對標分析各自長短處,完善改進管理機制。
1.同行業對標。對標內容:針對安全生產、技術創新、提質增效、精益管理特別是成本、利潤、用工、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通過分版塊對標,各專業尋找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進措施。
2.礦內部單位對標。(1)采煤、掘進工區之間對標。根據采煤工區設置、生產實際情況,確定對標指標,主要是勞動生產率、違章率、工作完成率、噸煤成本等,實行內部對標。(2)輔助工區之間對標。主要是根據礦歷史最高值或較好值進行分解,參照年度相應專業的考核辦法由專業人員制定輔助工區相應的對標工作指標,采用統一口徑的對標體系,最大程度的尋找相關性。(3)班組間對標指標。根據礦對標組織體系,將對標指標分解到班組,在班組層級進行對標管理,具體內容有任務指標、質量指標、成本指標和效率指標等。
三、跟蹤與反饋
(一)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對標工作缺少良好的思想基礎,認識不足。
2.對標指標體系與現實相比較粗略,部分指標的對比性差。
3.對標工作本身缺乏核心力量,科技優勢力量。
4.對標指標的統計口徑、數據來源、匯總流程不夠細化。
(二)解決的方法與改進方案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查找差距。轉變觀念,拓寬思路,通過內部渠道、行業協會、信息交流等方式,更多的收集國內同行業先進企業指標,要走出去向行業先進企業學習,深入剖析本單位經營管理工作中的差距,看到優勢,找準癥結,制定措施,對標趕超。
2.加強領導,制定方案,明確目標。加強對對標管理的領導,多宣傳多倡議,使各單位充分認識到對標管理的益處,自行組建工區內部對標管理小組,形成領導包職能部門,職能部門包區隊的網絡體系。
3.落實責任,層層分解,對標趕超。礦對標目標選定后,將目標向下逐層分解,強化責任落實,搞好不同層次的對標,抓好對標過程和環節,跟蹤對標信息反饋、搞好對標評估,制定改進措施,實現對標目標。
4.構建對標活動信息反饋機制。為了加強礦對標活動調度工作,及時掌握和督導對標工作進度,從對標工作領導小組到各科室到各工區建立對標工作信息反饋機制。
5.細化對標活動考評獎懲機制。為了確保礦對標活動的各項工作落實及對標目標如期完成,要求責任部門制定對標活動考評獎懲管理辦法。考評內容既包括對標工作落實情況,也包括對標措施的履行及目標達成等對標收效情況。分時間節點制定考核任務重點。隨著礦生產經營活動目標的調整,以及標桿企業的發展變化,組織確定新一輪對標目標,進入新一輪的管理。
四、結語
對標管理的實施需要領導層的全力支持和全體成員的積極參與。對標管理的模式是多樣性的,可以從不同方位不同主體出發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管理模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