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正國
【摘要】總結溫針灸臨床應用經驗,推廣溫針灸治療方法
【關鍵詞】針刺;灸法;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123-02
溫針灸是一種特殊的針灸方法,其治療方法是將毫針刺入穴位之后,在針尾插上艾柱并點燃,有溫陽驅寒,通絡止痛的作用,屬于針灸并施的一種治療方法。近年以來,我國中醫學發展突飛猛進,新技術新療法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溫針灸作為一項傳統中醫療法,簡便廉效,久經考驗。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常以溫針灸治療肩周炎、老年性膝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軟組織損傷以及其它常見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滿意[1-1]。
治療準備:0.3直徑50mm毫針、商品清艾條切1.5-2.0cm艾柱、隔熱紙板、打火機或者酒精棉球
治療方法:針刺完成之后,在針尾插上艾柱并點燃,直至燃盡熄滅(如有灼痛感即予隔熱紙板隔開艾柱)。持續溫針兩次,一日治療一次,7次為一療程。
1 病例分析
1.1 肩周炎[1-2][1-3]
患者李女士,女,53歲,工人,于2016年9月來我院就診。訴右肩關節疼痛伴活動功能障礙2+月。患者訴于2月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右肩關節疼痛不適,痛引肩臂,呈冷痛,遇熱減輕,以右肩關節前外側疼痛為顯,并漸見右上肢上舉、后伸及外展功能障礙,被動運動時疼痛明顯,無明顯肢體無力及半身不遂癥狀,經院外治療后癥狀無明顯緩解。體格檢查:患者神清精神欠佳,急性病痛苦面容,右上肢被動屈曲體位,右肩關節明顯功能障礙,被動運動時疼痛明顯,前外側壓痛明顯,右上肢上舉約20°,后伸約10°,外展約20°。舌淡,苔白,脈弦緊。
選經取穴:取穴以手陽明、太陽經穴為主。
取穴肩井、天宗、肩髃、肩髎、肩貞、臂臑、肩前、曲池、外關、合谷、腎俞、肝俞。
經過7次溫針灸治療之后,患者右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癥狀明顯改善。治療半個月后,患者右肩關節疼痛癥狀消除,活動正常,臨床治愈。
本病證屬祖國醫學“肩痹”范疇,患者中年女性,外感風、寒、濕邪,痹阻筋脈、關節,故見右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等癥。其舌淡,苔白,脈弦緊俱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之象。取肩井、天宗通調全身氣血運行,肩前為經外奇穴,配伍肩髃、肩髎、肩貞、曲池,外關、合谷以舒筋通絡,腎俞、肝俞滋溫陽祛濕,諸穴合用以祛風散寒,行氣活血,除濕止痛。
1.2 老年性膝關節炎[1-4]
張先生,男,65歲,單位職工,于2016年7月就診。訴反復雙膝關節疼痛3+年,加重伴左膝關節腫脹10天。患者訴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復雙膝關節疼痛不適,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每遇氣候變化及受涼后疼痛明顯,經院外治療后疼痛稍緩解。10天前患者自覺其雙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左膝關節明顯腫脹,屈伸不利,跛行明顯,步履艱難。體格檢查:患者跛行扶入病區,左膝關節明顯腫脹畸形,左膝關節屈伸不利,活動受限,局部壓痛明顯,被動運動時疼痛明顯加重。查左膝關節屈膝研磨試驗(-),抽屜試驗(-),浮髕試驗(+)。舌淡,苔白,脈弦緊。
選經取穴:取穴以足陽明、太陽經穴為主。
取穴:風池、膈俞、腎俞、命門、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昆侖、合谷、太沖。
經過20次溫針灸治療之后,患者雙膝關節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左膝關節腫脹消除,明顯好轉。
1.3 腰椎間盤突出[1-2][1-3]
杜先生,男,44歲,農民,于2017年8月就診。訴反復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1+月,加重10天。患者訴于1+月前受涼后出現反復腰部疼痛,痛引腰骶,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左下肢后側疼痛至小腿,呈漸進性加重,咳嗽時疼痛明顯,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得熱痛減,經當地治療后疼痛稍減,但反復發作,時輕時重。10天前患者勞累后自覺其腰腿疼痛癥狀明顯加重,翻身起床困難,故而前來就診。體格檢查:患者跛行扶入病區,腰椎活動欠靈活,腰部壓痛、叩痛明顯,左側環跳穴及委中穴壓痛,左下肢深淺感覺正常,肌力無明顯減弱。查:挺腹試驗完成困難,屈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4字試驗(-),左下肢深淺感覺正常,肌力無明顯減弱。舌質暗,苔白膩,脈沉緊。
選經取穴:取穴以足陽明經穴為主。
取腎俞、血海、腰2-S1夾脊穴、大腸俞、腰眼、環跳、承扶、委中、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懸鐘、昆侖、太沖。
僅1次溫針灸治療之后,患者訴其腰部疼痛及左下肢放射性疼痛癥狀已減輕80%,溫針灸治療2次而愈。
1.4 軟組織損傷[1-2][1-3]
甘女士,女,52歲,居民,于2017年12月就診。訴雙踝關節腫痛3天。患者訴于3天前在馬路上行走時不慎扭傷雙踝關節,當即出現右踝關節腫痛疼痛不適,站立行走困難,右踝關節活動受限,于次日出現左踝關節腫脹,但疼痛不甚,無明顯惡寒、發熱及肌肉酸痛癥狀,經自行外用麝香舒活靈治療后疼痛癥狀無明顯減輕,而來我院就診。體格檢查:患者跛行步入病區,跛行明顯,雙踝關節腫脹明顯,以右踝關節為顯,右踝關節外踝壓痛明顯,踝關節活動稍受限。舌質暗,苔白,脈弦澀。
選經取穴:取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三焦經穴為主。
取血海穴、足三里穴、丘墟穴、解溪穴、太沖穴、陽陵泉、懸鐘、昆侖、太溪穴。
經溫針灸治療7次之后,患者訴其雙踝關節腫痛疼痛癥狀已明顯減輕,經溫針灸治療10余次而愈。
2 小結
溫針灸針、灸結合,有溫陽驅寒,通絡止痛的作用,促使人體陽氣蒸騰,起到祛寒除邪、脈絡調節、氣至血通的作用。上述4例病因為風、寒、濕、瘀,閉阻經絡,脈絡不通,經氣不暢,不通則痛。溫針灸辯證合理,施術得當,故而取效。該法操作簡便,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宮嘉, 李娜娜. 溫針灸的臨床應用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25):229-230.
[2] 鄭寒丹, 趙繼夢, 吳璐一,等. 溫針灸鎮痛的臨床應用與進展[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5(42):6855-6860.
[3] 候賀鑫, 候賀佳. 溫針灸鎮痛的臨床應用與進展綜述[J]. 人人健康, 2017(4).
[4] 王君. 溫針灸為主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應用進展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 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