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顯國 王廣宇 付永生
摘要 介紹了龍葵雜6號向日葵的特征特性和產量表現,并從選茬整地、種子處理、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重點闡述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生產實踐參考。
關鍵詞 向日葵;龍葵雜6號;產量表現;特征特性;栽培技術;黑龍江青岡
中圖分類號 S565.5.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40-01
龍葵雜6號向日葵在青岡縣種植已有1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通過研究發現,該向日葵品種表現出了抗病、高產、穩產的特點,適宜青岡縣種植。現將龍葵雜6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產量表現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在各適宜鄉鎮區域大面積示范推廣,平均產量分別為2 649.0、2 754.0、2 479.5、2 823.0 kg/hm2,較對照品種龍葵雜1號分別增產籽粒253.5、343.5、318.0、381.0 kg/hm2,增幅分別為10.58%、14.25%、14.71%、15.60%。2017年產量最高地塊達到3 196.5 kg/hm2。
2 特征特性
該品種是以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胞制雄性不育系“86-1A”為母本、同型恢復系R5為父本配制的雜交種,2005年7月經全國向日葵鑒定委員會鑒定推廣。生育期97~102 d,生育期活動積溫2 150 ℃。株高150~180 cm,莖粗2.1 cm,無分枝,花盤直徑20 cm,平盤。結實率80%以上,籽實黑色,卵圓形,百粒重6.0 g,籽仁率71.5%,籽仁含油率59.36%。經田間鑒定,該雜交種抗霜霉病、黃萎病、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發病程度為1級,菌核病發病程度為2級。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選茬整地
向日葵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中等及以下地力均可種植,以偏堿性土壤為宜,適宜在pH值為6.5~8.0、有機質含量大于2%且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地塊種植。一般以玉米茬、小麥茬等為主,向日葵種植采取4年以上間隔輪作[1]。
秋季整地多以大功率拖拉機配套多功能整地機械為載體,松、翻、耙、壓相結合。如春整地,結合整地起壟一次性完成,做到無漏耕、無立垡、無坷垃,并在起壟后及時鎮壓,壟寬65~67 cm,達到待播狀態。
3.2 種子處理
開始要試種,保證種子發芽率在90%以上。首先在播種前應曬種1~2 d,然后用28 ℃左右的溫水浸種15 h,或用50 ℃溫水浸種4 h,最后撈出后控干水分,放在18 ℃左右的室內催芽。當70%以上的種皮開口露芽時即可播種[2]。
3.3 適時播種
向日葵播種應該在終霜期后進行,青岡縣一般年份在5月中下旬開始播種,依品種特點適時晚播,播后及時進行鎮壓。保苗密度在33 750~37 500株/hm2之間,以利于通風透光。
3.4 田間管理
一是補苗。出苗后及時檢查,發現斷苗后及時補苗。二是定苗。當植株長出4片真葉時進行定苗,每穴留1株壯苗。三是中耕。整個生育期要進行2~3次中耕,第1次在苗出齊后淺耕,結合最后一次中耕進行追肥培土。四是施肥。有條件的地方施入優質農家肥22.5 m3/hm2作底肥,施磷酸二銨150~180 kg/hm2、硫酸鉀90~120 kg/hm2作種肥[3]。在現蕾前追施尿素105~150 kg/hm2和硫酸鉀105~120 kg/hm2。五是打底葉、去側枝。當底部葉片發黃或有病斑時應及時掰掉,及時去掉發出的側枝,以促進主莖發育。六是輔助授粉。向日葵開花初期,在地塊的中間位置放置3個蜂箱進行蜜蜂輔助授粉[4]。
3.5 病蟲草害防治
在菌核病發病初期,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在向日葵褐斑病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同時噴灑30%堿式硫酸銅膠懸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每隔10~15 d用藥1次,連續防治2次。在向日葵黑斑病發病初期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在苗期害蟲發生時,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30%啶蟲脒微乳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向日葵螟蟲產卵盛期在田間利用懸掛赤眼蜂卡來防治向日葵螟蟲;也可采用蘇蕓金桿菌(Bt)可濕性粉劑兌水稀釋成1 500倍液噴在花盤內防治。苗前封閉除草,在播種后出苗前用25%惡草靈乳油6.0~7.5 kg/hm2兌水噴霧封閉處理。
3.6 適時收獲
當向日葵莖桿變黃、葉片由綠色變成黑褐色、籽實飽滿、外皮堅硬時開始收獲。收獲后要及時進行脫粒,并攤平晾曬。
4 參考文獻
[1] 段維,趙剛,柳延濤,等.食用向日葵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10):165-166.
[2] 王靜,黃緒堂,王文軍,等.黑龍江省食用向日葵標準化綜合高產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8):24-27.
[3] 王文浩,鄭洪元,劉文俊,等.食用向日葵晉葵11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55-56.
[4] 劉繼霞,山軍建,曾寶安,等.向日葵新品種LD500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22262-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