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鄭勇 倪金龍
摘要 徐麥35是江蘇省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10年育成,2015年通過審定,屬半冬性中熟小麥品種。該品種表現出高產、多抗的品種特性。本文從品種、氣候、肥料施用、栽培條件等方面分析,總結了徐麥35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對其高產配套栽培技術進行探索,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徐麥35;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65-02
徐麥35是江蘇省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10年以新麥P3119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雜交育成的半冬性中熟小麥品種。該品種于2015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在江蘇省淮北麥區種植。濱海縣地處淮河入???,屬淮北地區,適宜推廣種植徐麥35。
1 特征特性
徐麥35屬半冬性多粒型中晚熟品種,較對照品種淮麥20晚熟1~2 d。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葉片較寬大。分蘗性較強、越冬抗寒性較好,抗倒春寒性一般。長相清秀,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莖稈粗壯、彈性較好,抗倒性較強。落黃晚,后期葉片功能期長,熟相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橢圓形,半硬質—硬質。區域試驗結果:全生育期232.4 d,較對照晚0.7 d。株高80.5 cm,有效穗數622.5萬穗/hm2,每穗粒數35.8粒,千粒重42.0 g。
2 產量表現
2016年濱??h引進示范,2017年夏收表現突出,高產田塊產量達到10 752 kg/hm2,刷新了濱??h小麥高產記錄。2017年組織高產創建,2018年春季小麥生長過程中遇到4月初倒春寒、4月下旬至5月中旬低溫寡照、小麥赤霉病等多種自然災害影響,仍表現突出。2018年6月16日縣農委組織專家組,在濱淮鎮合新村組織高產攻關示范田現場實產驗收0.53 hm2,經過收割機進田收割、地磅過稱,測量水分、去除雜質,計算產量等過程,最后測出產量為8 865 kg/hm2,取得濱??h2018年小麥高產記錄。
3 配套栽培技術探索
3.1 不同播期與播量徐麥35的產量表現
從表1可以看出,徐麥35在濱??h不同茬口高產栽培途徑,早茬播期在10月15—25日,越冬前葉齡達4.8~6.3葉,單株分蘗平均2.5~3.8個,播量宜在127.5~157.5 kg/hm2之間,充分發揮分蘗成穗作用,產量基本穩定在8 500 kg/hm2水平。在10月底播種田塊,越冬前葉齡達到4.3葉,單株分蘗數平均1.2個,有一定營養基礎,返青期達到群體高峰期,雖播種量差異較大,但成穗率有一定自我調節空間。稻后麥播種期推遲到11月8—30日,越冬前葉齡達到1.5~2.8葉,基本見不到分蘗。隨著播種期推遲,在播種量225.0 kg/hm2的基礎上,每推遲1 d,播種量增加7.5 kg/hm2,以促使群體由分蘗成穗為主逐漸轉化為以主莖成穗為主,產量基本穩定8 000 kg/hm2水平。
從表2可以看出,徐麥35在濱海縣10月20日前播種量超過225 kg/hm2,導致基本苗過高,到返青拔節期群體過大,成熟時穗數為660萬穗/hm2,且基部節間過長,抽穗后基本倒伏,導致穗粒數、千粒重下降、產量低、品質差。10月底播種,播種量超過250 kg/hm2,基本苗偏高田塊,仍存在倒伏的風險。徐麥35在濱海縣11月15日后播種,隨著氣溫下降,出苗率逐步下降。播種量在225 kg/hm2以下,基本苗在500萬株/hm2以下,成熟時穗數在500萬穗/hm2以下,導致穗數不足、產量過低。
從表3、4可以看出,徐麥35在濱??h不同播期與不同播量栽培模式下,雖播期、播量進行調整,但到越冬期12月20日考察群體,10月20日前播種的群體約900萬個/hm2;11月8日后播種的,到12月20日葉齡在1.5~2.8葉之間,沒有分蘗,仍為基本苗數。不同播期與不同播量群體達到高峰期的時間不同,3月10—26日達到群體高峰期,群體達到高峰期要控制在1 500萬個/hm2以內,成熟時成穗數為600萬~645萬穗/hm2,穗粒數33~35粒,千粒重40~42 g,產量穩定在8 500 kg/hm2水平。
3.2 高產栽培適宜播種期與播種量的確定
根據2016—2017年組織不同播種期、播種量試驗結果表明,濱??h徐麥35最宜播種期在10月18—22日,機條播最宜播種量為135.0 kg/hm2 [1]。
3.3 高產栽培肥料施用運籌技術
高產攻關田肥料施用運籌,基肥施45%復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150 kg/hm2。10月22日前播種的田塊,在3.5葉(11月10日)追施苗肥尿素150 kg/hm2,返青期7葉1心(2月20日前后)追施尿素75 kg/hm2,拔節期8.8葉、葉齡余數3.2葉(3月15日)及時追施40%復合肥(25-7-8)187.5 kg/hm2,在葉齡余數0.8葉(4月8日)追施粒肥尿素75 kg/hm2。11月5—30日播種田塊冬前不再追肥,返青期(2月20日前后)補施尿素75 kg/hm2,重施拔節孕穗肥,追施40%復合肥(25-7-8)300 kg/hm2,看苗施肥[2]。
3.4 配套綜合管理技術
3.4.1 包衣技術應用。播種前種子藥劑包衣的目的是防治小麥種傳病害及苗期侵染病害。小麥根腐病、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麥穎枯病、紋枯病等病害都是種傳病害及苗期侵染病害,通過小麥包衣能夠有效防治這些病害。包衣方法:選用17%甲·多福種衣劑按藥劑∶種子=1∶50的比例拌種。劑量準確、種子著藥均勻一致,腹溝必須粘上藥。觸摸不掉藥粉,播種時核對包裝標注[3]。
3.4.2 返青拔節期調控技術應用。小麥返青拔節期是小麥生長最快期,這個時期小麥的群體數量以及基部第一、第二節間長度是決定后期是否倒伏的最重要2個因素。因此,這個時期是小麥防倒伏高產攻關田確保小麥高產、穩定、優質的一項重要技術。小麥抽穗前倒伏可減產30%~40%,灌漿期倒伏可減產10%~30%。倒伏表現在后期,問題潛伏在前期,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合理播種的前提下,返青期化控是一項重要的調控措施。在看苗、看天的基礎上,結合春季化除、加入30~40 mg/kg烯效唑溶液750 g/hm2,可提高小麥基部節間強度、縮短長度、調控旺長,起到防止倒伏的作用[4]。
3.4.3 抽穗綜合防控技術應用。抽穗灌漿期是小麥產量形成期,也是小麥赤霉病發生期、白粉病與紋枯病等病蟲害發展期,徐麥35具有抗病性,對這3種病害抗病效果較好。但也要結合抽穗時的天氣情況,做好赤霉病的防控,確保攻關田病害損失率降到最低。一般在揚花5%時選用42%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150 g/hm2+粒得(腐殖酸)150 g/hm2兌水450 kg/hm2預防1次。如果抽穗揚花期降雨日達3 d以上或最低濕度在60%達4 d以上,間隔5~7 d再防1次[5]。
3.4.4 堅持收獲標準。高標準把好收獲質量關,確保豐產豐收。徐麥35穗粒數較高,千粒重穩定。適時收獲是提高粒重、增加產量的重要環節。75%麥粒腹溝變黃、胚乳變硬呈蠟質狀時,千粒重最高、品質最好,應及時收獲[6]。
4 參考文獻
[1] 彭敏.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6):66-67.
[2] 楊峰,孫玉,魯晉秀,等.黑小麥研究現狀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11):109-112.
[3] 李洪梅,白洪立,孟淑華,等.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7(3):99-102.
[4] 趙廣才.小麥優勢蘗利用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2):44-48.
[5] 蘇建權.蘇中沿海地區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3):24.
[6] 高德春,徐龍.沿江洲地區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