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萍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在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以遵循和諧共生、以人為本、傳承創新為基本理念。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進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 文化融入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92-02
高等學校教育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地位,同時高等教育也是我國文化創新的知識來源,我們通過對十八大會議精神的深入學習和領會,大力發展校園文化推動以文化哺育新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從實際情況出發增強了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更多文化素養較高的接班人。
一、高校校園文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1)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本質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它在我國文化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社會主義價值觀確立了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價值。其中涵蓋了校園文化中的主體、基礎和當中的文化精髓,這些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要遵循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出發點,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發展需要的前進動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要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思想,便于我們消除大眾文化中的消極因素,進而抵消來自西方的文化入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校園文化能夠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和進步。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發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深入掌握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存在的重要環節。力爭在新的歷史時期找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利用創新性思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理論,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價值導向,促進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精神,促進文化進步的新思潮,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意義。
(2)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外部教育是否成功是有標準的,文化熏陶需要學生們經過主觀學習而轉化成自己的內在知識和信念。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受眾者,其存在的價值不言而喻,當老師作為校園文化的傳播者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接受是否達到學校的要求,是否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在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參加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去,讓他們經歷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校園文化的形成才會真正融入學生與老師的感情和智慧,讓校園文化更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師生們賦予校園文化的生命才會更加長久。在以往規劃校園文化建設時我們沒有考慮到師生們的感受,完全對校園文化進行獨立的建設和完善,沒有結合現今社會大多數人所崇尚的個性,沒有對個性化特點進行過多的關注,這也制約了校園文化的發展和成長,只有充分體現出理解人、尊重人等人文理念。才能迎合現代人的真正需要,滿足師生們的個人需求,同時也能讓校園文化建設擁有引導和激勵學生的另一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只有把問題考慮得全面,才能更好地以人為中心去拓展建設,更能凸顯教育的本質和校園文化中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只有這樣的有機結合才能賦予校園文化更多生機與活力,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所包含的道德觀念、人生追求才會更加具有感召力,進而實現學校培養學生的教育目的。
(3)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性。悠久的歷史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是通過歷史的長河不斷積累沉淀而形成的。當今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如果想推動文化的發展,其前提是尊重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的有效成果。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歷史上十分耀眼奪目,悠久的歷史對現今的社會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歷史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對于我國的歷史文化精神我們要深入學習和繼承。立足于當下積極發掘和弘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年來,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校風校紀和校園精神文化。在良好的校風校紀的影響下,廣大的在校大學生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合格人才。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校園文化,從原來固有的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中吸取總結有用的經驗教訓。同時,要立足本校校園文化精神,增強校園文化創新,力爭結合本職工作特點創造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新校園文化,在創新中不斷豐富校園文化中的內涵意義,使其具有獨特的生命力。
二、文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
(1)構建主導價值,筑牢思想基礎。提高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校園文化建設導向,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以發揮思政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為基礎,在教學中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教育培養,對馬克思理論進行系統化學習,同時加強對班級優秀骨干學生的培訓工作,組織開展主題報告會、理論研討會等形式的學習,引導高校大學生完整全面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托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把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成果轉化為大學生自己的知識,并能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針對問題靈活使用。
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力量。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功能,激勵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大家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和銳意進取的精神。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學習和宣傳,增強大學生對黨的領導、改革事業的歷史責任感。高校教育有責任讓當代大學生了解這個時代,明確他們在這個時代的歷史使命,在我國建設中奉獻出他們的智慧和汗水。
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明道德前行,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鑄魂工程”。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發展,能讓學生們在先進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學習成長,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成為積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擁護者。
(2)推動思想教育內涵發展。校園精神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積累出來的最大財富。是一所學校的整體面貌水平的體現。校園精神有著它自己獨特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體精神,校園文化教育的功能正是通過學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物質環境對學生影響通過沉淀實現的。現今的校園精神應該由大學的自由、獨立、人文、創新等組成。
要重視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的提升來顯示校園精神,深入對辦校特點和辦校歷史的研究和探索,進一步強化辦學特點,逐步形成有文化底蘊和辦學特色的大學精神文化。要注重校風校紀的建設和管理,這既是大學精神的綜合反映,又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化,是校園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們要始終弘揚學校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大校訓、校歌教育的普及力度,讓師生們正確地認識到維護校園精神的重要意義。
(3)豐富思政工作有效載體。利用學校空余時間組織和策劃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完善和改進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方式,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組織趣味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有效增加校園文化活動對同學們的吸引力,讓大家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來。從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隱形課程作用,為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上下苦功,發揮高校各專業的優勢,結合相關文化政策精神要求。開展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同時開展創新創意比賽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來。
三、結語
在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校園文化教育面臨著很多的機遇和挑戰。手機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自媒體和新科技的出現對校園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如何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為導向,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促進校園精神的形成,是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急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秀玲.現代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價值意蘊[J].新疆社會科學,2011(6).
[2]李建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力與新疆文化繁榮[J].東疆學刊,2012(4).
[3]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