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以往的傳統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新式教育的發展勢不可擋,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探究當代中職教師的教學方式,找到高效的新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基于對中職學校教師教學模式現狀的研究,筆者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中職教師應采取的新型教學手段。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教師;教學方式
基于互聯網當今教育正在更偉大的變革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導致了教師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教學樣式的不斷變化、教學手段的日益多元。
在“互聯網+”時代下,出現了網絡課程,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各種新的教育模式。因此,改變中職教師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
“互聯網+”時代條件下,多數中職教師已然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在以飛快的速度銳減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道理。互聯網不但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他們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去和學生對話,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與他們共同開展探究式學習。
一、中職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必然性
1.教師理論研究得不到重視
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師,當下理論研究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只有中職教師教學方法相應地變革,才不會使整個職業教育的改革成為空中樓閣。在“互聯網+”時代,改革與現代中等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是職業教育改革的落腳點,是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尤其在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迅猛發、職業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勢下,大力加強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顯得特別重要。
2.學生得不到有效的實訓實踐操作
長期以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手段始終沒有擺脫高等教育教學和普通教育教學的模式,沒有真正形成具有職業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學方式。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中職教師,不僅要講解本專業內的相關知識,而且要讓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及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運動。傳統的職業教師教學方式體現以知識為本位,教學內容深奧苦澀,強調知識的傳授與灌輸,要求“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忽視了以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的職業教育特色,偏離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的學習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中職教師的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中職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中職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下課堂教學的現狀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知識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可是中職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和各種現實情況的制約,僅憑教師空洞的說教,抽象的描述,很難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大部分鄉村職業學校在硬件設施以及師資力量上跟不上現在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不符合教師的教育理念,更加無法滿足當今中職生的知識需求以及就業需要。
互聯網時代的更替,大部分地區的學校和教師為了改變現狀都在努力尋找突破口,如:中職學校引進新的學習軟件、開發各種網絡課程以及中職教師外出培訓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以此來適應時代的變遷、互聯網的更替。這些無疑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職教師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中職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學生在互聯網的海洋中,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擺脫教師固定思維的束縛,才能真正體會到在知識天空中翱翔的感覺。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中職學生有了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從而也使得中職教師越來越有信心去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變更。
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資源迫使教育教學內容與教法將發生一場深刻的改革,它鼓勵中職教師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對學生高階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必將向更深層次發展。
三、中職教師“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教學方式
1.教師運用網絡教學平臺改變傳統教學手段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職教師開始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提升教學素養。最重要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課堂派”“考試星”等網絡教學平臺應運而生。這種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教學互動平臺和學校管理平臺來實現教學互動功能、資源共享功能、移動學習功能和教學門戶的建設,達到教師能夠進行課程建設、教學監控、資源共享,而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目的,并實現所有數據的整合,最終建設成一個理念領先、技術先進、國際化特色突出的網絡教學中心。如皋中等專業學校引進的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這個教學綜合服務平臺功能覆蓋課程建設、課程學習、學習社區、學習分析和課程管理的整個教學過程。本校教師可以利用平臺進行長期的課程循環建設,包括:課程建設、課程基本信息維護、互動活動組織、學習效果評價評測來進行課程組織與管理,平臺支持純網絡教學、混合模式教學、網絡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同樣,學生可以利用平臺登錄課程網站,參與課程學習、做作業、測試、學習話題討論等學習活動,也可查看應用教學資料、查看學習記錄、進入學習社區分享交流,以此打破時間及空間壁壘,利用網絡拓展傳統教學模式,更好地學習知識,提升個人素養及自主學習能力。這種先進網絡教學平臺的深入將教師與學生緊密關聯在一起,更切實際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將互聯網技術真正的運用到教學中去。
2.運用模擬(仿真)教學法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由于地方經濟差異,大部分中職學校無法投入巨資致力于專業實驗,故模擬仿真技術應運而生。仿真教學是具有綜合作用的教育手段,學生置身于仿真環境中,可以充分調動感覺、運動和思維,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曾經有教育心理學家對采用仿真教學和傳統教學進行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仿真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記憶約70%的內容,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記憶約30%的內容。此外,仿真教學可供學生在沒有教師參與的情況下自學,并反復試驗自行設計的實驗方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常見的仿真教學方法有生產實習、認識實習、課堂演示、課程設計、過程控制、安全教育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其中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設置各種真實系統中無法實現的參數、工藝、以及事故發生,并且具有成本低廉的特點,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高校、公司及工廠的重視,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如皋中等專業學校應用了適用本校實際的電子電工仿真軟件,切實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模擬實驗中去。
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后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才能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中職學校教師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通過“互聯網+”,這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互聯網中,中職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教師通過各種app網絡終端,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同時中職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起到激發興趣、思維引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曉龍.淺談教師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的來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26):74-74
[2]李西莉,毛濃華.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4
[3]張忠輝.探索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色的現代教學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
[4]李勛華,張志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發展困境與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28-3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會“十三五”教育教研重點課題《“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研究》批準號17B17Q1NT69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