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會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繪本的融入,改善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學。繪本題材的趣味性為學生帶來了歡樂,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課堂上運用繪本進行教學,可以向學生滲入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觀念。本文主要論述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解讀繪本故事、運用繪本故事輔助教學、利用繪本故事延伸課堂訓練,為現代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供幫助,為學生今后做合格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繪本故事;情境;技術;回歸生活
引言
2016年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全部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出現了一個主要欄目——繪本故事。繪本是最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圖畫書籍,它是以文字和圖畫穿插形式展現給讀者。繪本的題材豐富、寓意廣泛,在簡練的語言敘述中幫助學生加深課堂知識的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都隱藏著豐富的學習價值,它已經成為小學生的必備閱讀圖書。繪本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繪本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材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繪本的畫面十分優美,它把抽象性的描述形象地展現出來,既讓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欲望,又讓學生加深了對道德知識的印象。那么,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怎樣使用繪本進行教學呢?
一、讀故事,讓繪本故事走進學生心中
在學生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我閱讀之前,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讀故事,協助學生了解故事。當老師把繪本所表現的最好語言用自己的聲音投入感情讀故事時,便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繪本教材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閱讀,提升閱讀水平和能力,隨之提高學生道德修養。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我將自己設計成小水滴和學生進行對話,通過一系列朋友式的對話使孩子們了解小水滴的珍貴與稀少。本課的繪本故事《爺爺家的洗臉水》所講述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也很難明白我國西北地區人們在缺水情況下生活的艱難。于是我將繪本故事中的小女孩“蘭蘭”介紹成我的人類朋友,將發生在蘭蘭身上的故事事先錄好音,并配合課本中的插圖,制作成微繪本的形式,在教學中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看畫面,很快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再結合之前對小水滴的了解,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爺爺家的洗臉水那么少了,也能了解我國極端地區人們生活的狀況。我通過這個繪本故事向學生介紹當前我國的缺水情況乃至全世界的缺水情況,孩子們一下子建立起水資源危機的意識,并懂得把珍惜水資源作為自覺的行為準則。
故事不僅可以由老師來講,更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自己講故事帶給學生的體會更深。比如:第一課中的繪本故事《小馬過河》就是學生特別熟悉的一個故事。我在教學中請同桌的兩個小伙伴自己看圖講故事,孩子看著圖一起講著這個自己比較熟悉的小故事。這時我引導孩子思考:小馬遇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你覺得它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你想對挑戰成功的小馬說些什么?在孩子們愉快地讀故事的過程中,懂得是否挑戰要考慮自身和環境的具體情況,不能盲從,也不能冒失的道理。學生進而明白,迎接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挑戰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經歷。并且能夠學習小馬勇敢地挑戰第一次,雖然第一次經常會伴隨著失敗,但是只要我們多動腦多思考,勇敢嘗試就一定會成功!
結合繪本豐富的題材,師生運用形象動人的語言引入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進行獨立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輕松愉悅。
二、創情境,讓繪本故事的畫面動起來
繪本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看故事或者聽故事的階段。看和聽,都只是靜態的學習方式,我建議在看、聽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讓學生“動起來”。在繪本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主動探究,感受繪本學習的快樂。
以一年級下冊第7課《可愛的動物》中《動物老師》繪本故事為例。教學中,我課前結合繪本內容,布置學生在家中、生活中找一找“動物老師”教會我們的事有哪些。課堂上,我們班學舞蹈的陳佳怡向大家展示了一段孔雀舞,她說:“這支舞就是模仿孔雀的,孔雀是我們的老師;楊燁同學給大家帶來了他學蛙泳的照片,并且現場給我們大家演示了蛙泳的動作要領,讓孩子們知道原來青蛙也是我們的老師;還有同學帶來了直升飛機模型,向大家介紹它的外形和飛行原理,知道這是模仿蜻蜓制造出來的……”在與繪本的互動中,讓學生走進繪本,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到“動物老師”的本領,進而增加對小動物的愛護之情。
三、用技術,讓繪本教學活起來
在課堂中我會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錄像、幻燈、動畫、配音輔助展示繪本故事,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打破時空上的限制,讓學生清楚看到事物發展的完整過程,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使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簡單的畫面豐富化。與此同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想象,可以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與體驗,有利于激發他們的自我反思與情感交流。
在教學中我經常利用音樂,根據繪本的不同內容和情景創設不同的意境。教學第8課繪本《大自然的語言》時,我根據畫面配上與之相適合的音樂,使學生忽而聽到小河水嘩啦嘩啦的聲音,看見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戲,感受春天的美好;忽而聽到電閃雷鳴,仿佛能感受到夏天的熱情與人性;忽而看見大雁展翅高飛,邊飛邊鳴,仿佛告訴孩子們:秋天到了;忽而仿佛看到雪花漫天飛舞的美麗……音樂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也會將學生帶到美麗的大自然中,一起尋找大自然的語言,品味繪本帶來的美妙情感,引起共鳴。
對于源于真實生活事件的繪本內容,如:一年級上冊第11課《別傷著自己》中的說明式繪本《危險是怎么發生的》,我會將真實的新聞圖片、視頻與繪本畫面有機結合起來,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講述。視頻的真實性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危險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果不注意就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巨大的傷害,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教學第11課《我是一張紙》時,我將繪本故事《你知道嗎?》制作成微課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制作紙的過程,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紙的由來,更讓他們知道紙與樹木的關系,從而建立節約用紙、保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
我利用多媒體資源,根據繪本的不同內容和情境創設不同的意境,將故事變得更加豐富,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架橋梁,讓繪本故事回歸生活
繪本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應該把理解作為教學的起點,促進學生生活和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回到學生的生活,指向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是繪本教學的要旨。
比如:在教學《我不拖拉》一課時,孩子們聽完了《拖拉鳥》的故事,我就會引導孩子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繪本話題相結合。
師:同學們,你們聽了拖拉鳥的故事,你喜歡它嗎?在生活中你或者你的朋友有沒有出現過像拖拉鳥這種情況?
生1:每天早上,媽媽叫我起床,我都賴著不起來,媽媽要叫很久我才起來。師:如果媽媽不叫你,或者只叫一遍,你一定會遲到的!
生2: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一會兒吃點東西,一會兒喝點水,一會兒又去上個廁所,經常搞到很晚作業才寫完。
師:難怪你會有作業完成不了的現象,原來你也是一只小“拖拉鳥”啊!回家后應該先快速認真地完成作業再做其他事情才對。
像這樣,我以繪本中的拖拉鳥為范例,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能感受到、觀察到、經歷過的生活經驗與資源,與教材話題進行整合,在相互的交流對話中不斷認識到拖拉的危害,從而改掉這個小毛病,促進了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繪本故事教學還可以突破單純的閱讀、欣賞的教學方式,開展引導孩子進行表演、想象續編、小游戲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通過對畫面、文字的再加工,讓靜態的繪本在學生心中“活”起來。孩子們饒有趣味地“走進”繪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悲喜、一起對話、一起思考,滿足情感陪伴的需要。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們從與繪本故事人物的相伴中走出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繪本中的生活與人物的做法作參照,促進自己精神世界的成長。總之,繪本故事有著直觀性的特點,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觀看。教師以繪本故事為依托,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度解析,不僅給學生創造了學習契機,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習慣,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蔚一瀟.美麗和幸福的種子——小議兒童繪本的美學價值[J].當代學前教育,2010(4)
[2]張吉.巧用繪本故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探究[J].成才之路,2018(3)
[3]尹宗保.淺談《道德與法治》繪本式教學策略[EB/OL].楓葉教育網http://www.fyeedu.net/info/2820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