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就業形勢因為民辦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而變得越來越嚴峻。這種現象是不容忽視的,其原因就是民辦高校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上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說解決這一問題勢在必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同樣重要。該篇文章就是針對這一問題,結合教師綜合素質以及學校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度等問題展開的討論與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民辦高校;就業指導;解決方法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引起了關注。民辦高校的自創的教學模式和良好的教學設施都要優于公立高校,但是就業率卻遠遠低于公立高校。在日漸緊張的就業環境下,要培養優秀人才,解決就業問題,就要有積極的解決態度,去探索新的就業指導方法。
一、民辦高校重視就業問題的必要性
民辦高校高質量的穩定發展示畢業生高校就業的前提。現在的許多民辦高校都將工作重心放在招生上,把擴大招生作為工作核心,反而忽略了就業指導。這就導致,畢業生對自己能力認識不足,對社會就業狀況不了解,只有大學內學到的理論知識,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這些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正是民辦高校要重視和解決的,不斷的完善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率,讓大學生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只有這樣,民辦高校才能真正的和公立高校比肩,得到社會的認可。
二、導致民辦高校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
1.不重視就業指導模式研究
民辦高校為了自生的發展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上,忽視了就業指導,這讓畢業生在面臨畢業時還是迷茫的,不知道適合自己的路在哪。對畢業生怎樣找工作,面試技巧,如何轉變身份等這些問題的教育都停留在理論教育,教育形式也只是在臨近畢業的短暫的時間內進行的,對初入大學的新生也沒有進行一定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高校內師資力量不足,并且還存在教師身兼數職,這讓教師的教學時間大大減少,導致教師的準備不夠充分,讓教授范圍限制在了信息傳遞上,這樣的課堂極其枯燥且無效,大大減少了課堂效率。
2.學生綜合素質普遍低
進入學費高昂的民辦高校的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由于高考失利落榜,無奈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民辦高校,往往這些學生對自己沒有很大的信心,并且他們的自我約束的能力也是不堪一擊的,這也就造成了民辦高校學生在就業方面出現消極的抵觸情緒,“鐵飯碗”是很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工作,這種觀念深入他們的思想,導致他們用自己的短板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下來。正是由于學生對自己沒有很好的認知,不能約束好自己,在學校里也沒有得到就業方面的引導,以至于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不懂得提升自我為以后的工作進行準備,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進入社會以后受到挫折,被打擊的萎靡不振,消極怠工,甚至成為“啃老族”。因此要想讓學生全面發展,盡快的融入適應社會,我國民辦高校必須要不斷的去修正完善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3.社會大環境對民辦高校就業的影響
就目前來看,我國畢業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再加上退役軍人自己失業工人等等各種就業人員,導致市場就業競爭不斷的增加,愈演愈烈,這不斷加大了畢業生就業的困難。并且如今很多的企業要求“985”“211”的畢業生,換言之,企業在選擇人員時,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是處于劣勢的。從學生本身的綜合素質來看,公辦高校的畢業生各方面的能力優于民辦高校,從而導致企業更偏向于名牌高校畢業生,也因此不重視民辦高校的畢業生。
三、民辦高校就業指導的對策研究
1.加強對就業指導的重視度。
民辦高校要著重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校要掌握社會發展趨勢以及社會需求的人才,并且能夠掌握就業工作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積極落實改善畢業生就業的計劃以及各種教學制度,能夠將就業指導的工作落到實處。院校主要以高層的領導為主,各個系部的主任和老師積極輔助領導建立就業指導小組,明確各自的工作,將各項工作做好落實,能夠實現由領導主抓就業,有關部門籌劃兼顧全局,各個院系積極參與。不斷修整和完善教學制度,調整教學計劃,給畢業生一個明確的畢業前途。
2.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指引。
在大學期間,學校應當時刻貫穿職業規劃指導,因為,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所謂職業生涯的規劃,是針對整合人生職業所設定的一個長久的計劃,這種規劃是針對每個人獨特的不同的,它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進行統一的整理,通過當代社會的發發展需求,通過學生自身的能力不同,來對學生設定明確的未來從事職業的目標。
針對與學生進入大學時段的職業規劃指導,學校應當側重劃分為三個周期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大一,應當加強針對與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為主,同時讓學生充分的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實用性,并引導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興趣。第二個階段為大二,經過大一一年的引導,學生自身已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并且已經收獲了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因此,這一年學校應當加強針對專業方面的實訓,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在書本里,為面臨社會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并且學生自身應當盡能力考取證書,這也會是未來選擇職業的一個優勢。第三個階段為大三,大三階段應當結合學生自身能力和專業就業特點,爭取引導學生為畢業個人職業方向的規劃做好調整,讓學生不走彎路,盡可能的培養學生自身能力。
學校應當在針對學生就業進行正確的指導,為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做準備。其次,應當針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重點培養,貫徹實踐能力大于理論知識的主要思想,培養學生自身的新思路,并且重點支持學生自主創業。
另外,隨著現在社會的激烈競爭,學校到社會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學生面對即將走向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學校應當通過正確方式調整學生的就業心態,讓學生勇敢面對。有些學生會面對就業壓力,感到不安逃避,學校應當普及求職技巧,讓學生正常面對就業的一切困難以及問題,并且重視形式與政策課程,讓學生針對就業信息理解透徹。
3.拓寬就業渠道,多途徑、多角度地為畢業生尋求就業機會。
(1)擴大學校影響力,吸引企業走進校園開辦招聘會。
當今社會,雖然民辦院校教學質量也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卻在就業方面相比公辦院校偏低,大多數企業的挑選范圍仍然在公辦學院范圍,這嚴重導致了民辦院校學生就業率偏差大,針對這一因素,學校應該要加強與外界企業的溝通與配合,確保企業進去校園,了解學生,為各專業學生增加就業機會,對于企業應當做好一切配合,以促進學生成功進入合適的企業為前提。
(2)利用在崗教師、領導等人脈資源,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學校要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應屆生就業工作,多方面多角度的與學生共享信息資源,并推薦優秀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一定程度上往屆畢業生也會提供合適的招聘信息及工作機會,以此來幫助母校實現更好的發展。
學校應當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學生的共享資源問題,并在謀求學校更好發展的基礎上向往屆畢業生提供合適的招聘信息和工作機會,鼓勵廣大教師積極解決應屆生畢業就業問題,向優秀企業輸送優秀畢業生人才。
(3)開展校企合作,積極考察企業并與其
學校應當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開啟向企業輸送優秀人才的教學模式,通過在大學期間開設特定的職業技能培訓專課,來培養能夠直接適應企業立即型工作的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民辦高校的就業率,也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
4.建立完善的跟蹤調查機制。
跟蹤調查機制反映著高校對就業改革的重視,民辦高校之所以有著廣闊的就業范圍,是因為自身的自主就業特點,在此基礎上建立跟蹤調查機制一方面是為了給應屆畢業生提供超前的就業經驗,另一方面則是鞏固前期就業指導的基礎,可通過校企對話、郵件溝通等渠道跟蹤調查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這種方式不僅便于與高校與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也為以后學校能夠為就業畢業生提供有效的就業經驗,進一步增加企業對學校培養優秀人才的肯定,從而提高就業率。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從某一方面來講,學校的軟硬件建設直接決定了校方向企業輸送人才的品質,唯有提高學校軟硬件設施,方能提高學校就業率。硬件設施主要指,教學所用到的專用授課設備,如多媒體器材,招聘會大廳及咨詢辦公室場所等,并培養專業化的指導教師,嚴格考查就業指導教師的就業指導水準,并鼓勵教師以新形式下的“職業代理人”身份為學生指導就業工作。總而言之,高校的就業率只有在不斷的探索中,不斷的改革就業指導模式,并貫之以人為本的思想,力求將就業和教學模式相互結合,為學生的就業持負責的態度,使學生為自己的工作滿意。只有將就業指導放在教學的首位,才能更近一步了解社會市場及企業的要求,才能為建設起富強文明的社會體系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海燕,曾澤鑫.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
[2]劉科榮,邱瑞玲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發展趨勢[J].高教探索,2006,(3)
作者簡介:
張濤198909男,漢族,鄭州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