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蕓
摘要:信息化技術手段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它可以大大提高演示實驗的效果、突破教學難點重點、便于課堂創設激起興趣的情境、增大課堂容量,從多個方面輔助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效率
筆者嘗試將信息化技術與初中化學學科教學有機結合,使信息化技術與化學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運用信息化技術將靜態事物動態化;抽象問題形象化;跨越時空的、不易實現的實驗在屏幕上微觀放大,宏觀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初中化學教學,提升實驗效果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的基本思路幾乎都是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激發靈感,培養能力,所以在化學課堂上有大量的教師演示實驗。
傳統的演示方式,教師在講臺上做得很認真,感覺現象很明顯,以為班級所有同學都能觀察到明顯現象,實際上由于受教室空間,實驗容器本身散光性的影響,絕大多數學生是無法觀察到真實現象。為了提升演示實驗效果,教師可以使用攝像頭或QQ攝像與PPT雙頻互動,將教師演示實驗投影到PPT上,這樣圖片清晰,效果明顯。
化學實驗對于化學教學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課堂上和實驗課中,一般只能安排簡單易做、無毒無害的實驗,而那些較為復雜、危險系數高、污染大、有毒害、藥品昂貴的實驗,基本無法涉及。在傳統化學教學中,這一類實驗,往往只能通過教師口頭講授,學生也只有機械記憶,這就嚴重制約了教學效果。
例如:“金屬礦物 鐵的冶煉”一課中設計了實驗室模擬工業煉鐵原理以及工業煉鐵的原料、設備、簡單流程以及主要的反應原理。這節課實驗室模擬煉鐵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裝置繁瑣操作復雜,失敗率高,實驗現象學生難以觀察,多數老師一般以講實驗為主,最多拿動畫演示實驗。學生常常是靠教師的講述、單純的記憶學習,缺乏主動探究,興趣也不是太大,學生對于煉鐵知識也只停留在簡單記憶的認知程度。在信息化技術指導下,本節課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展示,充分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即時傳輸功能 (騰訊QQ)和資源搜索工具(百度),創設一系列教學情境和學生活動。把相關的圖片、工業煉鐵視頻、實驗室煉鐵實驗微視頻、實驗講解做有機的整合,通過生動的展示,讓學生從感官出發,從教師“領著走”到學生“自行走”,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二、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初中化學教學,突破重點難點
化學實驗宏觀現象的背后蘊藏著很多的微觀實質。宏觀現象是化學的特點,微觀抽象則是化學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課堂上教師要將抽象內容直觀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以掛圖、幻燈和模型來幫助學生理解,但由于手段靜止、單一,效果并不理想。而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形聲性、展現性、先進性、高效性等特點,結合圖像、聲音、色彩等形式來傳遞教學信息,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客觀實際,呈現方式多樣化、生動化。
例如在講解分子、原子、離子、溶液中微粒的擴散等微觀知識時,傳統教學中是教師一遍遍的口說手比劃,肉眼看不到,語言又無法解釋清楚,所以上課很費勁抽象,學生很難接受。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只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抽象的化學知識。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圖形、動畫、音效融入課件,制成微粒運動的3D動畫,向學生展示微粒的三維動態圖,模擬微粒結合和分開的過程。這種形象的畫面有利于調動學生感官協同作用,可以讓學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可以將知識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三、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初中化學教學,創設生活情境
傳統的化學教學偏重傳授理論知識,忽視化學與生活以及工業生產的聯系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化學課堂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為主,缺乏相應的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只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只會按部就班接受式學習,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必然缺乏創新型思維,容易造成高分低能、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信息化技術引人化學課堂,豐富多彩的畫面和聲音全方位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使他們由被動接收知識變為主動思考問題,體會到化學知識濃厚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水的凈化》這一節課時,書本上涉及的內容很少,學生很難體會生活飲用水的凈化過程,只能機械地死記硬背。備課時,教師提前截取新聞或科教宣傳片中自來水廠水處理過程的視頻,展示自來水的生產全過程,就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初中化學教學,增大課堂容量
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備,教師有時間去觀察學生的反應,充分啟發調動學生,有時間和他們進行互動,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復習實驗室氣體制取時,我們在wifi環境下利用QQ與學生建立了討論組,上課時打開多人視頻,在大屏幕上呈現各個小組的實驗動態,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教師捕捉到有價值的畫面可以切換到大屏和學生一起討論,利用這種動態化的交流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容量與效果。
再如:在講授生石灰的知識時,由于生石灰溶于水要放出大量熱,課堂上學生實驗比較危險,且用玻璃儀器或者塑料儀器做這個實驗都容易使儀器爆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受生石灰溶于水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拍攝建筑工地“化石灰”的微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用圖文聲象展示生石灰與水反應,并配以詩人于謙《石灰吟》的朗誦,這樣便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生石灰和熟石灰的理解,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加了對學習化學的興趣。
信息化為化學教學提供了方便簡捷的途徑,使課堂的教學具有興趣性、直觀性、互補性、高容性等優勢,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圖、文、音、像等各種信息,在課下為學生提供遠程教育、網上交流互動、協同作業等便利條件,使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的交流改變為師生間、同學間及學生與現代信息之間的多向交流,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乏味、狹窄和繁雜。把新課標理念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 起,化學教學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胡建.中學化學信息化教學利弊談[J].考試周刊,2012,(59)
[2] 劉璐.中學化學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和不足[J].文理導航,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