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斌
摘要:教師,是一種社會角色,其主要任務為教書育人,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素質的接班人,歷來被人們所敬仰。與傳授固化的書本知識而言,教會學生學壞思考是教師更為重要的責任,然而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教師本身不會思考,照本宣科,教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對教師職業、思考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性提出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的方法。
關鍵詞:教師;思考;教學
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者,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與其他職業不同,教師的職業性質為文化傳播者,涉及的知識面廣泛,知識繁雜多樣,如不能在教學當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充分的掌握、理解所傳授的知識,就只能照本宣科,以僵硬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這種情形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每天的工作量很大,教學質量遲遲得不到提升,甚至下降,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差。
1.“思考”的價值
思考[1],是人與動物的最主要區別之一,人類通過思考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踐,獲得發展。“思考”歷來被人們所稱道,無論是在個人素養、學習生活、人生發展、社會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思考就不會有提升,不提升就不會有進步。“我思故我在”深刻的闡述了思考在人生存發展當中的重要價值。思考幫助我們去偽存真,獲得真知;思考幫助我們剝離迷霧,豁然開朗;思考幫助我們理清頭緒,洞悉事物內在深意。
2.思考對于教師的重要意義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迅速更新的現今社會,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學校能夠與時俱進,培養出有獨立思想、懂得創新、專業素質水平高的綜合型人才。想做到這一點教師本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想,善于思考[2]。教師的工作內容為傳授知識文化,而各種知識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時,必須加入自己的思考,從繁雜的知識中提取關鍵性知識,經過自己的思維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發揮知識的聚合作用,實現知識力量的最大化。新課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推廣應用,都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與以往不同,在強調精準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教師的思考能力,以及教師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3]。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自我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教學能力,強調教師的思考能力問題。這無疑是對教師的挑戰。一個會思考的人,是力量無邊的人;一個會思考的教師,能夠積極探索發現不同知識之間存在的表面的、內在的聯系,發揮聯系的積極作用,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積累,將其與已有知識綜合后,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優化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最終將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會創新的新時代人才。
3.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
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是對各種文化知識不斷探索、批判、進行重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躬行踐履、深入思考,做到師德與師藝并舉、教學與科研并重、理論與實踐并行,不斷錘煉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真實價值,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材而不依照教材,參考教參而不是教參的傳話筒,引導課堂而不是操縱課堂,將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并未認識到思考的重要性,不具備良好的教學思考能力,每天忙碌著分析教材、備(背)教參、備(背)學生,很少在備課、課程設置、課程講解、課后總結中加入思考,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教材、教參、學生的實際情況爛熟于心,在課堂中照本宣科,課后雖然會總結,但是沒有反思性思考,這樣他們每天像黃牛拉車一樣,十分辛苦,教學效果卻往往并不理想。并不是他們不夠努力,只是沒有思考的努力往往會本末倒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加以思考僵硬的將教材奉為經典,死板的背記,往往是做了很多無用功,因此回報他們的成績總是蒼白無力。針對這一現象,美國教育家博斯納曾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教師的經驗積累和反思共同決定這個教師的成長情況,如果只有經驗積累,不思考、不進行總結、沒有反思,那么這個教師的成長值為零;反之,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很多教學經驗,但是善于思考反思,那這個教師也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大的成長。因此對一個教師而言,學會思考,勤于反思,對于其快速成長,發展成為優秀教師具有重要意義。
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應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并掌握教育理論知識,以相關教育理論指導實踐,全面分析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針對性的展開教學。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從全局著眼,綜合看待知識,關注知識的整體性、時代性,將當下實事、熱點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分析知識的內在關系,提升自己思考能力的同事,激發學生思考。在教學當中踐行“有教無類”的原則,因材施教,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分析每個學生的人格特征,深入思考,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健全人格,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有效引領所有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次,教師應該注重教學研究。只有重視教學研究,勇于反思和創新,積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注重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表達,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為學生的不斷成長奠基。
再次,教師要以落實素質教育為出發點,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立腳點,嚴格執行教育方針,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用長遠的眼光規劃學校的發展,用務實的態度搞好校本教研,用創新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讓素質教育之花全面開放。
此外,教師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多讀書,讀好書,以大量書籍中廣博的知識開拓眼界,熏陶氣質。現今社會極為浮躁,急功近利心理嚴重,快餐文化、信息超市普遍,這能夠為教師提供很多即時的信息支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很多便利。但是與此同時,也養成了教師不善于思考的習慣,一遇到問題就求助信息超市,不重視自己的文化素養累積,不讀書和不深讀書現象普遍,即使讀書也多是快餐式的,不對書籍內容做深入思考,知識掌握不全面,不能獲得潛在知識,知識獲取質量很差,閱讀及思考能力都急劇退化。而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學生,教師以快餐文化、信息超市方式獲取知識,學生也會受此影響,不進行思考,長此以往培養出的學生必然是不會思考、不讀書、沒有文化底蘊、不懂創新,我國文明程度會發生退化。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當中應培養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好書,認真讀,多思考,在閱讀和思考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增加文化積累,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4.總結
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才能夠最高效的將書本中的知識提取出來,以最簡潔、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做一名會思考的教師,既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生命力得以長久存續的有效方法。教師必須主觀努力,注重教學研究,以落實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參考文獻:
[1]黃勇樽,郭銀河,韋永.做一名幸福的思想品德教師[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2):79-82.
[2]陳鳳英.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5(12):1-1.
[3]武廣慧,李增軍.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