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摘要:高考臨界生是現行教育體制中的一個特殊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往往不夠穩定,總是在達標的邊緣浮動,難以真正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針對這部分學生展開的教學活動不僅關系著學生們高考的命運,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學校的升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因此具體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各任課教師就需要給予這部分學生較多的關注,并在不斷的教學改進中幫助他們實現轉化,從而促使他們在化學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考臨界生;轉化策略
進入高三階段,各化學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相應地進一步加大,而且他們通常習慣性地關注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期望這部分學生能夠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以保證升學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化學教師都會對臨界生這一特殊群體有所忽略,從而也就大大降低了這部分學生的轉化幾率。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高中化學教師就需要著重對臨界生這一學生群體進行全面了解,同時據此進行深入的教學研究與改進,從而借助針對性策略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學科能力,以益于他們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一、給予關愛,優化學生們的情緒狀態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臨界生們的考試成績通常都是在臨界線附近上下浮動,那么各化學臨界生的心理情緒勢必也將隨之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即成績有所提高時,他們自然是欣喜的,但是當成績下降時卻又會陷入沮喪的情緒當中,如此反反復復,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必將慢慢消磨掉,而經常處于一種害怕成績下降的焦慮狀態中,不利于良好高考成績的取得。據此,各任課教師就需要在學習及生活中給予此部分學生足夠的關愛,并對他們進行情感疏導,促使他們積極面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為實現能力轉化奠定良好基礎。
舉例說明,在具體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很多任課教師都會定期對學生們進行習題測驗,尤其是進入高三階段以后,其中有的化學臨界生在《化學反應與能量》這一章的測驗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這一章的測驗成績卻又掉落下來。面對此種情況,高中化學教師就需要在課余時間及時與這些學生進行親密交談,即成績提升時,教師要適當地給他們潑潑冷水,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成績掉落時,教師需幫助他們分析成績下降的原因,同時一起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愛護,從而慢慢撫平心中的不安與焦慮,最終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重新擁有積極學習的勇氣和動力。
二、結對指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通常而言,即將面臨高考的化學學科臨界生不僅在學習能力方面展現出了一定的弱勢,在學習習慣方面他們通常也面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有的學生很努力地學習,但是卻不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有的學生在課上聽講的時候從來不跟隨教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問題,而總是一味地埋頭記筆記等等。面對此種情況,高中化學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們兩兩結隊,通過優秀學生的影響來幫助臨界生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加速能力轉化。
舉例說明,在教師帶領下學習《化學平衡》這一節知識內容的時候,化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在結隊學習中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更加嚴格約束自己的學習行為,以為臨界生樹立學習榜樣。同時當他們看到化學臨界生不認真聽講、不認真思考作業題目等表現時,就可以及時指出并幫助這部分學生加以改正。以這樣結隊指導的方式來展開化學教學,一方面,化學臨界生身上的不良習慣可以被及時發現而加以糾正,另一方面,優秀學生的榜樣影響和勸告可能比教師的說教更加具有效用,這樣,化學臨界生們慢慢地就可以在結隊同伴的幫助下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助力學科能力的提升,為成功高考助力。
三、重視鼓勵,增強學生的成功自信心
高中化學臨界生大多長期處于成績不理想、上下浮動的學習狀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們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而隨著高考的臨近,他們內心通常也會更加焦灼,擔心自己難以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當這種心理狀態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學生們甚至可能徹底放棄化學學科學習。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師就需要時時給予此部分學生足夠的鼓勵,以逐步增強他們成功的信心,提升積極學習的動力。
舉例說明,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完《水溶液的離子平衡》這一章內容以后的測驗環節,臨界生們的測驗成績可能還是不太理想,那么任課教師也不要一味對他們進行批評,而要幫助他們具體分析試卷,并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比如有的學生能把鹽類水解相關題目全部做對等,據此,化學教師就需要著重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而或許只是一句簡單的“你很棒”就可以幫助臨界生增強自我肯定與成功信心,從而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當中,加速能力轉化,以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總之,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高三階段的學生中間普遍存在一個臨界生群體,高中化學教師需要給予此部分學生足夠的關注,同時在不斷的教學改進中幫助他們實現能力大幅度提升,助力學生整體高考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平. 高中臨界生教學改革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7.
[2]侯劉起,李翠連,李帥.臨界生的界定、態勢、對策及驗證——來自廣西南寧市第一中學的案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