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燕
摘要:在中職院校教學工作中,教育學屬于一門重要的課程,任何一個教育專業的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與進度來設定教育學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引用在實踐活動中去,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本文針對提高中職教育學教學質量的方法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字:中職;教育學;教學質量;方法
中職學生和普通院校學生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很多學生由于中考失利或者缺乏學習興趣而步入到中職院校中,并且在結束中職校園生活之后,中職生就會直接面臨就業問題,很多中職生缺乏參與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中職教育學教師需要結合中職生的各項特征開展教學,設定符合中職生發展的教學方案,比如創設案例情境教學、注重師生互動、加強理論聯系實踐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教育學課堂。
一、明確目標,設定有效的教學計劃
在中職教育學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設定有效的教學計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育學這門課程中的理論性知識比較多,但是這些理論知識最終都會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比如,在幼兒教育學中,培養幼師生良好的教育道德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讓幼師生具備較強的教育素質,其中包括具備教師職業的責任感與光榮感、熱愛幼兒教學事業、掌握幼兒教育理論知識、擁有先進的教學觀念、能夠勝任教師工作的中的管理與教育能力等。為了實現以上教育學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幼師教育專業中設定幼兒衛生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等學科內容。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職業責任意識,能夠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去,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創設情境,開展案例教學模式
當前案例教學法屬于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紐帶,在各個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中職教育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優秀的教學情境,開展案例教學模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與自給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改變以往教育學教學存在的“死讀書、讀死書”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夠和現實社會接軌,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在教育學課堂中開展案例教學模式,能夠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與進步,因為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針對一個案例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學生總是能夠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提升自我綜合素養。在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精選教學案例,因為中職教學內容和真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選擇出最具備說服力、代表性的案例,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其次,在教育學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去分析案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中職生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未來人生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師生互動,實施參與式教學
很多中職生缺乏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中經常出現神游、走思的情況,所以在中職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開展參與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提高教育學教學質量。比如,在學前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的扮演活動,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成為教育學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收獲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扮演“教師”,而教師與剩下的學生作為活動的評委,學生在扮演“教師”過程中需要完成寫活動、查資料、點評學生、講課、批改作業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強烈的成就感與榮譽感,更加熱愛未來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增強學生的行業榮譽感。
四、注重實踐,實現理論、技能的結合
中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中職生在畢業之后直接面臨進入到企業中,為了讓中職生能夠在未來的工作里更快地適應工作內容與環境,在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操作環節,讓理論與技能相互結合起來,以此來提升學生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為日后的工作奠定穩固的基礎。在中職院校教育學課程設定過程中需要融入一些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感知、模仿獲得成長,最大程度地提升自我職業能力。在教育學教學評價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只以學生理論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問題,而是要結合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踐操作能力、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等開展評價,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總之,在中職教育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與理念,結合學生的專業發展來設定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將來可以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志剛. 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 學周刊,2016(30):192-193.
[2]魏回春. 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