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素娥
摘要:很多老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教材的編排往往把口算放在筆算之前,學生在口算的時候準確率還是可以的,但是一旦教到計算,整個錯誤率就開始往上竄,按理說豎式計算不是更明顯嗎,學生也不討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關鍵詞:豎式計算;學習
一、問題闡述
1、豎式計算的優勢不明顯
人教版學生第一次接觸豎式是在二年級上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特別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往往是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比如23+46,這樣的一道題目,口算只需要三步,3+6=9,2+4=6,60+9=69,大腦的思維過程只需要記憶2+4=6即60,如果用豎式,首先得呈現規范格式,再進行計算對學生而言,簡直多此一舉,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可以口算得出,為什么一定要采用麻煩的豎式,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問學生,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其實作為老師特心虛,深怕孩子回答出還是原來的好,甚至有些孩子會在那里嘀咕:其實我覺得原來的挺好。
對于小學生而言,完成一項數學解答任務,要經歷觀察—思考—記憶—書寫的過程,學生認為在豎式計算的過程中,即使是簡單的抄寫,也會是完成任務的一份,卻是機械的重復。越容易造成學生的厭煩情緒,學生體會刅豎式計算的優越性,而且在接下來的一段學習時間內,這些重復性的機械行為還要一直聯系,所以錯誤率也就逐漸增多了。
2.豎式計算與口算的脫節
縱所周知,豎式計算作為一種算法呈現,它并不是數學概念,但是很多老師為了書寫的美觀,總是把標準的豎式計算當作計算的唯一方法,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書本的豎式計算格式,牢固的掌握豎式計算過程,避免出錯,有些老師甚至為了整齊劃一,讓直尺參與到豎式計算過程中,豎式計算的強化訓練,導致了學生口算技能的缺失,即使有些很簡單的計算,比如123×50也要用豎式來計算,而往往完成這道題目中,口算不會丟了0,豎式計算倒容易把0丟掉。在前測題目中國,我特意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編排進了這兩題,87×165,54×145,很多學生習慣性將第一個因數放在豎式的上面,第二個因數放在豎式下面,然而計算的過程中,卻出現五花八門的結果,有將第二個因數的每一位與第一個因數的各位相乘的,然而算著,算著,發現這么出現三步了,于是一慌就錯了,平時好像豎式都沒有三步的,這跟平時老師的教學有很大關系,過分強調將位數多的放上面,位數少的放下面,這樣計算方便了,越靈活了,而導致學生出錯的更多原因是豎式計算背后的算理不清。
二、豎式計算的改進策略
1.明確計算的目的,豎式只是計算的一種
作為老師,應該明確一點,豎式計算、口算、估算它都是計算的一種,豎式計算是最墨守成規的計算方法,它具有十分廣泛性的價值。對于較大的數據的計算,豎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豎式計算的目的不是單單為了算的計算的結果,而是讓學生理解數位、數值、增強樹干,加深對算理的理解,提高數學思維的能力,豎式計算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仔細的學習態度。從學生學的角度來案,往往剛開始的豎式計算,學生是體會不到豎式計算的必要性的,在逐步復雜的過程中,在與口算的不斷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口算會增加訓練的難度,這時候,豎式計算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所以說,教師的有效引導是提高計算準確率的關鍵。比如我們在教學計算除法的過程中國,會有這樣的感受,17÷3=5……2,學生覺得口算很清晰,3×5=15,15比17少2,所以余下2。而如果列成豎式,很多學生還得考慮5該寫在哪一位上,要知道這道題目的目的并不是計算的結果,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包括數位怎么對齊,5寫在哪一位,為什么寫在個位,15又是什么意思,這種題目更多的是對稍復雜的豎式計算打好基礎,但是大量的練習重復最后演變成模仿,是借助口算來化解豎式計算產生的厭煩感,比如17÷3,思考3×( )最接近17,所以是5,因為根據相同數位要對齊,所以5寫在個位,這樣化解了思考的難度,又使得豎式計算變成口算的另一種形式。
2.溝通口算、筆算的練習
豎式計算與口算其實是相同的兩個計算方法,只是呈現的方式不一樣,根據不同的情況,合理采用合適的方法,豎式計算的每一分步都是口算完成的。
例如37÷3,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口算過程,30÷3=10,7÷3=2……1,所以37÷3=13^3,雖然說這個過程是在頭腦里完成,實際上是豎式計算的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溝通口算與筆算的聯系,即使滲透豎式計算中的算理,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準確率
豎式計算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嚴謹仔細的審題、做題態度,豎式計算的準確率高,格式要求比較規范,我覺得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幾點嘗試:
(1)讓估算成為筆算的前鋒
估算的結果可以為豎式計算的結果提供比較準確的參考范圍,在判斷結果合理性方面可做參考,比如學生計算920×98的時候,很多學生的計算結果是9966,顯然是墜,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結果最小也是四位數,但是920×98兩個因數都是接近100,1000的數,這樣的結果顯然不合理。
(2)驗算
這是很多學生比較頭疼額事情,在人教案這套教材中,也是逐漸淡化了驗算的意識,很多學生在采用合理的驗算方法時會采用同樣的方法再算一次,雖然說方法沒錯,但是驗算的靈活性不夠。再比如有些多位數的乘法,125×18,如果讓學生采用除法的方式來驗算,感覺都都大了,如果采用交換因數的位置驗算,有些學生不習慣這種位數少的放在上面的這種豎式計算方法,驗算倒比計算難度大了,錯誤出來了,也就督導驗算的目的了,所以引導學生采用合理的計算方法驗算尤為重要。
4.算法多樣化
我們在教學計算的時候會發現教學的步驟往往是口算—估算—豎式計算,在教學豎式計算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人為的將三種方法進行割裂,要避免過度的強化訓練,很多學生到了高年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敢輕易的口算,即使再簡單,也要筆算一下,確保計算準確,這種就是避開口算、估算的豎式計算,為了結果計算而計算。這樣計算的目的就被偏離了。特別有些題目本身只是確定大小范圍,很多學生不采用估算、口算,卻一定要用豎式計算來,費時費力,又偏離了多種計算方法相融合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