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要:微課內容的設計必須達到教學目標單一明確;以學習主體為中心;符合小學語文的課程性質三個目標,才能使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的微課是高效的,從而達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高效地應用微課這一目標。
關鍵詞:微課;理論;原則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微課可以適用于各個教學環節。新課導入環節,利用新穎問題吸引學習興趣;知識理解環節,借助微課重點解讀課程重難點;練習鞏固環節,制作好微課及代表性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那么如何巧妙制作微課課件呢?
一、針對問題,逆向尋找解決辦法
通過對樣本學校的基線調研,發現很多教師對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力度不夠,對微課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表面,在微課教學中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脫離實際,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所以導致微課的設計沒有實際情況作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準確。具體來說,發現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在年紀較大的老師們中,微課這一形式的教學方式的使用率相對來說還是很低。原因總結起來有四點:第一,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還是習慣借助傳統的“PPT+板書”的形式經行講解,甚至有的年長的教師只喜歡用板書的方式,對微課這樣的形式還是相對陌生的。第二,很多教師覺得使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講清楚的內容,沒有必要再費時費力的去尋找微課資源,而且目前國內并沒有為微課專門開辟出的一個官方平臺,微課的內容也沒有進行整理與分類,尋找到一段合適的微課難度很大。第三,一節完整微課的形成周期卻很長,過程又很繁瑣,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更浪費時間,效率也更低。第四,老師們認為,即使花費了時間去錄制制作精美的微課,學生也不一定會認真觀看,利用好制作出來的微課,反而不如多在課堂上下功夫,當時就將疑難的問題講清楚。
其次,在小學生這一群體當中,大多數對微課的具體界定是知之甚少的。多數學生表示,目前作業量較多,如果認真完成作業還想再看一些網上的資源的話,時間應該是不允許的。還有的學生表示,自己的父母目前正在限制自己電子設備的使用,如果跟家長說要用手機或者是平板觀看視頻,父母恐怕不會同意。
綜上看來,優質微課的制作首先要解決老師和學生的態度問題,微課課件必須具備短小精悍、主題突出、針對性強等特征和優點,才便于在教學中應用。
二、切合微課教學的理論基礎
1.構建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主義理論后的進一步發展,它認為學習的發生需要學習者內在認知而進行的主動構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師生角色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中心,而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也不再是教師授課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的主體。這種“主導——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摒棄了傳統教學的弊病,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意義建構的幫助,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2.泛在學習理論
國內對于泛在學習沒有統一的定義,本研究比較認同國外學者 Guozhen Zhang與Timothy K.shin.對泛在學習的定義:“泛在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者可以完全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過程而不用關心位置與時間限制”。
在移動終端及網絡的支持下,微課短小的特點,便于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微課滿足了學習者對泛在學習的需求,為泛在學習提供了條件,同時,泛在學習能夠促進微課的發展,為微課提供有力支持。
3.個性化學習理論
個性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僅是彰顯、培養個性的過程,也是對追求個性化、實現自我的過程。個性化學習理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其多重的學習資源、獨特的學習風格、多元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來選擇要學習內容。
微課可以實現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持,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因此個性化學習理論是支撐微課設計的理論基礎之一。
三、遵循微課的設計原則
1.簡單性原則
“微課”小、短、快等特點,也就是遵循了簡單原則,這里的簡單不是指內容粗糙而是對知識的一種集中優化。在設計微課時,微課設計者要做到目標清楚簡單、語言表達簡單、內容編排簡單。
2.針對性原則
微課是一種學習資源,它有著特定的學習對象和學習目標。記住微課程是給學生使用的,同時在設計微課時必然要依托學科特性,在進行語文微課的設計時必須依托語文學科的特性,所用的材料及事例也必須具有權威性,微課中的內容要準確可信,知識點明確清晰。
3.系統性原則
“微課”和其他教學資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微”,這是微課最顯著的特征,但是微課并不是傳統課堂教學的片段截取,仍然包含各種教學環節,應該是完整的教學活動,要依據一條主思路對微課進行完全的、精心的系統化教學設計。
4.意外性原則
微課集圖文聲于一體,能如動畫片一樣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意外”原則就是指通過一些特別的圖片、視頻或文字來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兒童們討厭枯燥的陳述性知識,可以利用兒童的好奇心,通過創建跟核心知識相關的“意外”信息,讓微課吸引學習者。
5.情景性原則
在兒童認知理論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事物把學習者快速帶入到特定的情景。因此在進行微課制作時,制作者可借助感官語言、圖片等材料使知識能夠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更容易讓學習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下次使用時能夠通過這些具體形象的語言和圖片進行遷移。
6.情感性原則
一個能夠引發學習者情感的微課更能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從而提高“微課”學習效率。一旦學習者在學習時情感被激發,喚起了他們相同的經驗,就會立刻吸引他們的眼球讓學習者繼續探求知識。微課設計者可多考慮利用社會熱點、群體話題等這些能激發學習者欲望的資料和信息引起他們的情感關注。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2]張文質,竇桂梅.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成敗探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