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教育。《教育發展綱要》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注重學生的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深知養成教育的重要性,一直重視對養成教育思考和實踐。上學期,制定了養成教育訓練指導方案,并進行了強化訓練,期間發現了一些好的做法,同時更加深刻地堅定了一個思想,那就是養成教育是一個“慢教育”,在短時間內看出很大的成效,容不得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拔苗助長的心態,因此,是需要我們沉下心來做養成。
關鍵詞:養成教育;良好習慣
一、抓細、抓實,生活處處是養成
養成教育不是什么大而深的教育,就是學生身邊點點滴滴的行為養成,就是讓學生在知、情、意、行的過程中掌握人生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以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的方法和手段。這就需要老師們平時多注意觀察,從學生身邊的小習慣開始培養,及時發現糾正不良行為,怎么訓練指導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養成時間為6周,也就是一個半月的時間,訓練指導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習慣,在習慣培養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把習慣的內容做小、做細、做實。比如:課前準備的習慣。針對這一習慣的培養制定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明白如何做好課前準備,然后是訓練,在培養學生這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督促,跟蹤評級,及時表揚,并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做到有內容、有方法、有跟蹤、有評價,這樣就可以把這一習慣真正的培養起來。
二、合作、探索,團隊共建促養成
本著從學校實際出發,強化學生養成教育促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目的,學校制定一系列養成教育目標體系,從學校、班級、家庭三個方面逐一落實。
一是學校層面:重點是文明習慣。以安靜、整潔、文明、有序為重點,確定詳細的習慣培養目標,用六周的時間堅持訓練,學校將通過檢查、評比、公示等方法對各班開展養成教育的情況進行通報。
二是班級層面:重點是學習習慣。班主任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學期的養成教育計劃,不求多,要有具體的指導訓練方法和評價措施。跟蹤督促,確保訓練效果。
三是家庭層面:重點是生活習慣。指導相應的習慣養成自評標準和評價措施,學生在家長的指導、督促下進行行為習慣的訓練養成,所有的評價,結合學校評價作為學期末作為評選行為習慣標兵的條件。
這里體現出的是三個合作。一是教師之間的合作。不論是校級領導,中層干部,還是一線教師都積極參與,全員配合。養成教育不僅僅是哪個部門的事,而是各部門人人有責,全員參與,全員付出。可以結合學校實行的班教導會合作機制,班級里所有的任課教師聚在一起,共同制定養成教育的目標、方法和內容,所有老師統一思想,一起齊抓共管,班級管理一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比如:課前準備習慣的培養。只有每個老師都這樣去要求,學生在統一的要求中得到訓練,才能轉化為自身的習慣。二是學生之間的合作。最新提出的小學生九項核心素養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多讓孩子體驗如何與別人合作,會讓學生更能立足社會,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因此,在各學科的教學中,都應體現出教師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和重視。三是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學校制定養成教育指導訓練的內容、方法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要得到家長的支持,要讓家長明確她的監督作用,避免出現“5+2=0”的現象。
三、引領、示范,養成教育教師先行
養成教育實踐主體是師生,教師在前,學生在后,學校明確了教師團隊對于學生的引領示范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們制定了“教師好習慣”評比細致,各部門不定期的培訓和反饋,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做到。比如:讓學生見到垃圾主動撿拾,老師見到垃圾就要主動撿拾,只有老師以身作則,榜樣示范的工作做得到位,學生才能潛移默化的受到陶冶,感受到榜樣的作用。
四、思考、創新,堅持不懈做養成
當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后,養成教育就從行為習慣的培養轉化為人格的完善。這也是我們做養成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從行為習慣的養成到學生人格的完善。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從細、小、實的方面入手,從行為上訓練指導學生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格完善從自信、規則、責任三方面入手,做到課堂上培養,活動中鍛煉,爭取在小學階段讓學生能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陽光、自信的團隊,就如一縷春風吹過,自然舒適,讓人欣喜。當我們在校園里隨處可見面帶微笑,主動向你問好的孩子們時,我們能從學生陽光般自信的笑容里看到,養成教育已經慢慢走進學生的心靈,在養成教育的路上,需要老師們沉下心來慢慢做,堅持做,不忘初心,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