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一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黨中央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設想,農村的發展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而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有一批學者認識到農村問題的重要性,主動走向農村,開展農村問題研究,并且在實踐層面進行了廣泛的鄉村建設運動。這些學者被稱為鄉村建設學派。雖然早期鄉村建設學派的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且在之后的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遷,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運動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早期鄉村建設學派的探索和實踐所積累的經驗依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于我們今天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建設;晏陽初;梁漱溟
鄉村建設學派是中國學者探索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一種嘗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這種獨立的探索是中國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的傳統,是一筆寶貴的理論遺產和精神財富。學術的進步需要點滴的積累,繼承和發揚這種傳統對于我們今天重建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批判地繼承早期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遺產,具有極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是本文選擇鄉村建設學派作為研究對象的初衷。
一、鄉村建設學派產生的時代背景
鄉村建設學派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其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救亡圖存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先進的知識分子成為這一歷史責任的自覺承擔者。使中國擺脫積貧積弱的現狀,走上富強的現代化之路一直先進知識分子的自覺使命。自鴉片戰爭打開國門之后,知識分子得風氣之先,率先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之路,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到試圖自上而下推行憲政的維新變法,到批判封建禮教的新文化運動,到明確喊出“民主與科學”口號的五四運動,中國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了五花八門的理論、主義,開出了各式各樣的藥方,對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并且在現實層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實踐,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沒有能夠真正徹底地解決中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沒能使中國走上民主富強的現代化道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并沒有徹底改變中國的命運。外有帝國主義的入侵,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廣大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苦難深重,民不聊生。國共合作進行的大革命也最終以失敗告終,中國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更是每況愈下,一片凋零的景象。魯迅在小說《故鄉》里所描繪的,正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現狀,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困惑。盡管遭遇了種種挫折和失敗,但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的思考。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反思各種社會運動的局限性,認識到以往的運動都是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幾個中心城市,廣大的農村被忽視了,而在當時的中國,城市人口數量還很少,城市的影響力還不夠,農民占社會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民才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力量。但在各種各樣的救國運動中,都是以城市為中心,農民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對農村和農民的忽視,導致以往各種運動缺乏真正的群眾基礎,難以撼動社會結構,也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出于這一認識,一批知識分子便開始走向農村,開展鄉村建設。逐漸的,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認同這一主張,參與到這一行動中來,開始匯聚成一股流,這就形成了中國早期的鄉村建設學派。
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踐雖然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從總體上看是失敗的,這也說明了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改良主義在中國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具體而言,鄉村建設學派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
二、鄉村建設學派的主要貢獻
我認為,鄉村建設學派的工作值得肯定之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鄉村建設學派的工作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但在發展農村教育,培養農村人材,傳授和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農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業等等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從成立到1936年共舉辦了兩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員,在推廣平民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地成果。鄉村建設學派的這些工作甚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重視,不少國家于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鄉村建設與社區重建中,注意借鑒中國鄉村建設學派的一些具體做法。鄉建學派的著名代表晏陽初50年代以后應邀赴菲律賓、非洲及拉美國家介紹中國的鄉村建設工作經驗,并從事具體的指導工作。
2.鄉村建設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追隨者,大多是知識分子。特別是其中不少高級知識分子,如晏陽初、梁漱溟等,他們有比較高的學歷、社會地位,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中獲得更好的、更體面的工作,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們卻甘愿到農村去讓農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為此付諸一生。不管最后的結果怎樣,這種理想,這種氣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直到現在依然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3.鄉村建設學派不僅在普及平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中國早期社會學研究中有三個主要學派,即鄉村建設學派、綜合學派、社區學派。這三個學派對于中國社會學的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27年以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走向了破裂的邊緣。農村問題成了舉國矚目的問題。在地主資產階級“建設”農村、“復興”農村的喊叫聲中,梁漱溟、晏陽初等人發起了鄉村建設運動,為凋敝的農村尋求出路。梁漱溟等人所提出的由農業引發工業,以農村振興都市的觀點及其通過鄉村建設重建中國“倫理本位”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學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吳景超在其所著《第四種國家的出路》(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一書中,不同意梁漱溟的觀點,提出“發展都市救濟鄉村”這一針鋒相對的看法。社會學界另一知名學者陳序經在其所著《中國文化的出路》(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一書中,批判了梁漱溟提出的在構建中國新的社會組織時要以中國儒家固有的文化精神為基礎去接受西洋文化的思想。陳序經以近代西洋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優越且接受西洋文化是當時的世界性的趨勢出發,提出了中國要全盤西化的主張。縱觀吳景超、陳序經等人有關中國出路的看法,雖然與鄉村建設學派不同,但從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由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際的鄉村實驗工作所引發出來的。總之,鄉村建設學派在推動中國早期的社會學研究事業上的貢獻功不可沒。
三、結語
鄉村建設學派的社會改良實驗的最終失敗,亦從反面給從唯物史觀出發的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知識分子以有益的啟示。拯救中國社會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必須走革命的道路。雖然他們的努力因為一場及其深重的民族災難而毀于一旦,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運動并沒有讓中國走上民主富強的現代化道路,這其中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盡管如此,鄉村建設學派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理論資源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后人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何建華,于建嶸.近二十年來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研究綜述[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2]王武嶺.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3]賈可卿.梁漱溟鄉村建設實踐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4]吳洪成.晏陽初的定縣鄉村平民教育實驗述評[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4月.
[5]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4年第3期.
作者簡介:富琿文(1992-),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四川省社科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