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交往障礙是指青少年在同輩群體、家庭、教師以及與社會人群之間發生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與需要的不良互動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社會生活對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所處的環境對于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現在,越來越多的的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上有了心理障礙,這一現象不容忽視,本論文主要從其表現、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三方面對這一心理問題進行解讀。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青少年;心理障礙
一、 人際交往障礙的表現
存在交往障礙的青少年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不能正確處理和上級的關系,如與老師或父母經常會為了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吵。第二,不能正確處理同學或同伴的關系,不愿與他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他們疑心重,易神經過敏,喜歡獨來獨往,或是總以為別人瞧不起自己,顯得很自卑,或是為了掩飾自卑,就擺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其實他們內心很虛弱,很怕被人刺傷,于是把自己禁錮起來,不與人交往,由于人際適應不良,他們內心苦悶、情緒長期壓抑,陷入寂寞抑郁之中。
二、 人際交往障礙產生的原因
2.1 青少年的心理原因
究其心理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際認知偏差造成的交往障礙,主要包括自我認知的偏差以及對他人認知的偏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主要體現在“自我中心”方面,而對他人的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暈輪效應①方面。
首先,拿“自我中心”來說,這是很多青少年尤其是當代青少年從小就養成的認知習慣,不管家長承認與否,這批孩子接受了太多太周到的太細致的照顧,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就應該享受最矚目的關注和最唯一的厚待,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就會出現凡事從個人利益出發,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顧及他人的表現。其次,暈輪效應中大多表現為根據某個人的個別特征而對這個人的整體下定義,其中含有以貌取人的因素,因此,人際交往困難的青少年更不愿意接觸外向的青少年,不愿改變,呈現出惡性循環的態勢。②
2.2 家庭原因
通過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發展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積極地影響環境的同時也受環境影響,家庭作為影響青少年最重要的微系統對其社會化發展有著直接且明顯的作用。而E.L.埃斯薩的同心圓理論③也論證了這一點,家庭是青少年們最近同心圓區,也是成人對兒童施加影響的主要環境。
而經研究發現,親子關系中不安全會導致矛盾和不安全感,從而形成回避型依戀關系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④,同時父母的過度保護和控制也會造成子女日后的交往障礙,因為過度的保護和控制常常會使子女形成過分害羞、膽怯、害怕的性格。
2.3 學校原因
兒童在早期的獨立情緒發展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影響情緒的情景與事件在增加,而在學校方面,主要的情景對象便是玩伴或是老師,而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身心發生的變化,他們對同齡人之間的交往更加看重,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產生抵觸的情緒,與老師的矛盾激增是青少年早期情緒體驗減少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缺乏與父母或老師的有效溝通,這種消極情緒在短時間很難消除,再加上發育的個體在達到性成熟并從兒童期向青少年期轉變時會變得喜怒無常,會更加加劇這種消極情緒,在人際交往上也會更加消極、被動、不愿與人接觸。
三、 人際交往障礙的解決方法
3.1教師方面
教師要加強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建立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影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恰當的社會技能。首先,要注意從心理上進行疏導,從而幫助學生克服交往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教師應該通過不斷觀察、主動問詢、直接接觸和同家長及時溝通等方式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感到迷茫,不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時,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有針對的對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和心理調整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學校是一個和諧的大集體。
其次,還應營造融洽的班級環境,給予學生一個良好的氛圍。和諧互助的氛圍對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或兒童是一種強力支持。人際交往障礙問題是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而班主任作為管理者可以通過班級環境的建設,消除環境刺激,從而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3.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有著早期型、基礎性、長期性、持久性的特點⑤,家庭教育的重點應以品德教育為主,包括家務勞動、青春期的教育、個性意志的養成等等,這樣,就提高了孩子的綜合素養。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為孩子提供強健的體格、健康的性情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這都為青少年今后的人際交往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人際交往對于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可以幫助青少年增進對自身的認識,而現在兒童或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的解決不再單單是一個群體的責任,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暈輪效應: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些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其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差。
[2]李伯黍,燕國才. (2001).《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同心圓理論:埃斯薩指出,兒童生活的環境是由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個同心圓組成的,最靠近兒童的同心圓是家庭及其成員,第二個同心圓是學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個同心圓是社區及其社區幫手
[4]吳晶等.(2002).青春期學生異性交往心理與行為特征研究,心理科學. 25 (3).
[5]鄒泓. (2003).青少年的同伴關系發展特點、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姓名:潘夢璠,出生年月:1997年5月7日,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北省邢臺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