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平
摘要:“應受資助的一個都不能少,不該接受資助的一個也不多,決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圍繞這一思想,我校緊緊圍繞“服務學生幸福成長、打造群眾滿意工程”這一核心,堅持“資助”和“育人”相結合,創新“政策引導、應助盡助、精準資助、育人關愛”四項機制,積極開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做到有錢不任性、不隨意、不搞一刀切、不搞平均主義。
關鍵詞:精準自助;群眾;滿意工程
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的資助環境
健全組織。為確保“應助盡助”、“精準資助”工作落到實處,學校構建了學校、年級、班級三級立體式組織領導和監督機構。
完善立制。制定印發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制度》、《國家助學金政策宣傳方案》、《國家助學金管理實施方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確保了資助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加強宣傳。通過采取網絡、校報、班會、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的同時,在《新生入學通知書》上印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辦法》,新生入學第一次班會將資助有關政策作為重要內容,《國家助學政策手冊》人手一冊。發放《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并由家長簽字后由學生帶回學校存檔,力求上好新生入學資助政策介紹第一課。
應助盡助,構建全方位資助體系
一是“無縫隙”排查。新生入學后,建立每位學生的詳細信息檔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無縫隙排查,確保該受資助的一個都不能少,不該受資助的一個也不多,并逐一登記建檔、匯總、分類、備份、存檔。
二是“零失誤”操作。繪制《山東省昌樂及第中學國家助學金工作流程圖》,規范流程、嚴格程序。學生誠信承諾書、困難學生的認定、評選主題班會、家庭貧困證明、受助學生的公示、受助檔次的確定、資助金的發放和受助學生銀行卡的落實、受助學生權利的終止等,每個流程都公開、公正、透明,做到每個環節都有部門監督。
三是“個性化”資助。采取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學校家庭困難學生專用助學金、社會各界慈善捐助、愛心助學金、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結對幫扶等多樣方式,進行富有成效的資助。對品學兼優和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設立“學校助學金”和“勵志獎學金”;對孤兒、殘疾及低保家庭學生減免學費;對因病及突然遭遇重大變故而造成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進行愛心捐款,啟動資助快速通道;采取社會籌資、學校墊資、師生“愛心”捐資等方式,高效、快捷地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困難。
精準資助,確保管理精細化,有錢不任性
精準管理,落實責任。學校、年級、班級三級立體網絡式認定評議組織各負其責又相互監督,確保資助的公平、公開、陽光。對申請國家助學金的學生,根據評審標準,一一審核,對號入座,確保信息的識別精準。
精準資助分配。科學分配資助指標,不搞一言堂、不搞一刀切、不搞平均主義。
精準信息管理。充分運用《普通高中學生資助信息采集插件》系統,確保受助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學籍號、聯系電話等信息等的“零錯誤”。
精準發放管理。對受助對象發放的每一筆資金都足額、及時、公開并舉行發放儀式、錄像、留照且由學生本人簽字(手印)領取。學校通過校園網、微信群、短信等媒介及時將受助情況、資金數額等及時告知學生家長。
精準識別,公平公正。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精準識別。堅持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審核和三公示制度,進一步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精準度。建立健全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并與初三、高一、高二學段受助學生名單比對,確保學生資助信息真實、可靠,進行精準“定位”,精準識別,精準等級認定。
精準資助,加強監督。確定受助對象,分出檔次,公示不少于五個工作日并上傳我校網絡辦公系統,助學金使用專用的“普高學生資助卡”,嚴格落實一人一卡、領取時錄像留影、本人簽字、本人激活,將資助資金安全、精準地發放給受助學生并告知學生家長。
育人關愛,促進學生幸福成長
堅持“資助”與“育人”并舉的宗旨,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建立了“全員育人導師制”、“結對幫扶制”、班主任及心理老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和心理疏導,開展勵志教育。加大對受資助學生的精神培育,全面啟動“學生幸福成長方案”。心理教師和班主任人手一本《心理疏導、人文關懷記錄本》,定期、適時地開展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面對面談話,了解其心理軌跡和思想矛盾,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學習指向,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實現由“他助”、“自助”到“助他”的目的。重點落實了“十個一”工程:
1.為每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立一張“保密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人一卡(信息卡),專人管理;校內公示內容僅限于班級、姓名、資助額度等,受資助學生個人信息傳送實行“保密袋”交接。
2.為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計一份“個人幸福成長方案”,不僅關注他們高中三年的學習和生活,也為他們未來發展謀劃。
3.每學期心理教師或班主任至少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心理約談。
4.每學期組織一次以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精神培養、誠信篤行品質培育為重點的課外文化活動,著力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窮亦彌堅的品格。
5.每學期舉辦一次勵志教育講座、自強不息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激勵學生矢志不渝、立志成材。
6.邀請曾受資助、現在升入大學的學生舉辦一場“資助感恩報告會”,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榜樣,讓其堅定信念,順利完成人生的重大轉折。
7.每學年以書信形式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長通報學生在校的出色表現和成績,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8.動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一次“愛心接力”活動。在接受“他助”的同時,也為其他同學幫思想、幫學習、幫立志。
9.組織高、低年級學生舉辦一次面對面、心貼心交流活動。
10.舉辦一次“資助伴我成長”征文。讓學生談體會,談感受,談人生,談自己如何在資助政策陽光下的成長經歷,以自己的切身經歷感染或激勵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陷入困頓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