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麗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從2009年個別新建院校和211院校局部試點的V1.0版到2016年面向全國包括民辦和高職院校全面鋪開的V3.0版,已經建立起了為各高校、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服務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由于大多數民辦高校比較依賴于利用該平臺實施日常教學質量監測,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現有的國家數據平臺是用數據反映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屬于通用平臺,側重于上級部門對數據的采集和監測,強調對較高層次數據的引導,但對于絕大多數民辦高校而言,由于辦學歷史不久、教學資源有限、隊伍水平薄弱、教學成效不突出等自身不足,在填寫國家數據平臺時會經常出現較高層次的科研、平臺和比賽等多處指標的空白,無法全面反映學校真實的教學狀況和教學質量。加之,跟學校已有的人事、教務、學生、科研等諸多管理系統無法兼容和對接,出現數據采集重復、統計重復等現象,費時費力,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科學發展。
在狀態數據采集過程中,大多由學校評估部門或者教務處下發文件,機關職能部門負責牽頭各自板塊的數據收集,各教學單位負責提供原始數據。現在大多數民辦高校的二級單位對數據的管理尚處在手工或半手工狀態,面對海量數據的統計任務加之單向的數據采集流程,難免會出現數據疏漏、審核困難等情況,造成最終數據準確性銳減。
近年來由于教育部文件的貫徹執行,各民辦高校對教學狀態數據采集逐漸重視,但大多數把填報國家數據平臺僅僅作為工作任務來完成,對數據分析應用到教學管理改進等方面還十分欠缺,表現為:尚未建立數據管理意識、缺乏對眾多數據的統籌管理和實時共享、數據背后的深層含義沒有得到挖掘利用等。
立足于校情建立信息化平臺,不僅可以對服務于國家數據平臺的填報,還建立基于專業、教師、學生等方面的個性化指標,更全面地反映學校的實際情況,形成真正屬于民辦高校自己的教學狀態數據庫,為教學管理、教學改革、教學評價等提供重要支持。
原始數據的收集是真實反映學校實際的最好體現,而國家數據平臺主要以最終表格數據為主,缺乏原始數據記載。因此,對于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各個領域的今天建立基于原始數據采集的信息化平臺,會使得民辦高校教學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變得方便、快捷、高效。
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信息化平臺,重視了日常數據的采集可以輕松應對各級各類評估或者數據上報,提供定制的可視化報表(圖表)可以為學校領導、部門領導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加強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可以為民辦高校教學質量分析和預警提供數據支持,真正實現了對教學質量的全面監控和長效管理。
聯合民辦高校的教學評估管理、教學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多個部門之力,合力開發和設計基于校情的信息化平臺。采用基于B/S結構的數據庫架構,以用戶層、網絡層、數據層、業務層和表示層為結構體系。斜接人事、科研、教務、學生等校內已有的管理系統,完成數據采集、數據審核、專家及領導和系統管理員等多用戶的錄入、審核、分析、管理,實現教學狀態數據的日常監測、多項數據的深入分析挖掘、教育部高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的對接、建立長效管理的評價機制等功能。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調研民辦高校實情,建立日常教學運行、教學基本建設、科研運行管理、教學質量反饋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從教學單位與機關職能部門兩個層面同步進行,沿著采集數據、審核數據、提交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和利用數據的工作流程實施。充分利用平臺的分析功能,加強橫縱對比,診斷出差距與不足,以問題為導向制定建設改革方案,促進教學管理的良性發展。
首先,制定明確各個環節職責和工作規范的制度文件,規范采集渠道,統一數據口徑,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其次,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各部門配有專人負責數據的更新、管理與維護,學校配有專門的研究機構負責對數據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然后,構建常態化管理機制,建立定期更新數據、錄入數據檢查、關鍵數據預警、適時完善系統等長效機制,以提高數據采集的實時性和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優化,使之更符合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的實際需要,最終實現民辦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