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民
摘要發展的基礎上,堅持黨的領導、突出政治功能、創新工作載體,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發畏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關鍵詞新時代 風電企業文化 探索
黨的十九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新機遇面前,以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戰略中至關重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風電企業文化就是風電企業的靈魂。由于風電企業普遍存在點多面廣線長的特點,人員分散、難以集中管理的實際以及定員不足、一崗多用的現狀,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為風電事業綠色發展、清潔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一、注重聯動性發揮黨支部職責和作用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2016年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也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風電企業文化建設不能離開黨的領導。
基于對風資源和地理環境的要求,風電企業尤其是老企業和分布式、輻射式發展的風電企業,一般都是管理在城市、一線在風場,機關集中在市內,風電場在地處偏遠、人煙稀少、風資源優良的草原、戈壁、山地,相隔遙遠加上人員不足,上級黨組織對風電場企業文化的宣貫普及和日常管理有些鞭長莫及。
十九大《黨章》規定:黨支部擔負著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在廣大黨員和職工群眾中宣傳、建設企業文化,是黨支部工作內容之一。因此,風電企業文化建設首先要健全黨的基層組織。要堅持“風電場建在哪黨支部設到哪”,在符合條件的風電場成立黨支部,形成“黨委樹文化、支部抓執行”企業文化聯動機制和“小風場、大政工”企業文化工作格局,提升黨支部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組織力,團結帶領廣大職工貫徹黨委要求,做好一線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弘揚正能量,凝聚新共識。
二、堅持政治性促進意識形態與企業文化融合
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企業文化建設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其中意識形態將企業文化提純成為思想力量,企業文化通過意識形態引導促進職工和企業發展;意識形態為企業行為提供意義和價值,企業文化通過意識形態實現控制和影響。
黨的政治建設是首位的,企業文化建設也要把政治性放在第—位。要把站穩意識形態立場、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首要內容,教育引導職工提高政治站位,自覺把思想凝聚到黨的事業和企業發展上來,在促進風電企業健康發展、維護風電場安全穩定運行中履行好政治使命和社會責任。
要堅持在正確的意識形態下建設企業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崗敬業教育,引導樹立新時代“大國工匠”精神。開展道德講堂活動,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四德”建設,加強志愿服務活動,強化風電職工的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引導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公民意識和愛企業、愛工作、甘于寂寞、甘于奉獻的風電精神,最終形成政治堅定、和諧共生的風電文化。
三、彰顯時代性創新風電企業文化建設載體
由于企業特殊性,風電企業文化建設始終有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風電場與居民區較遠、周邊人煙少,與管理層較遠、身邊同事少,如果缺少便捷的平臺很容易造成企文化的邊緣化;二是半個月或更長時間的調休制度,使風電場休班職工游離于企業文化范圍外時間長,容易造成與企業文化的脫節;三是隨著新建項目投產,青年成了風電一線主力軍,年輕的生活方式以及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接受新鮮事物能力為搭建企業文化新載體提出了新要求。
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和智慧社會的新發展理念,同時要求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伴隨著網絡的發展,互聯網+黨建工作方式正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企業文化建設陣地也應之拓展到網絡上,充分利用網絡新手段和新媒體,在傳統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打造網絡平臺,在網上網下形成企業文化建設的同心圓,增加職工的歸屬感,提升企業的凝聚力。
利用微信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具有嘗試價值。《2017年互聯網趨勢報告》稱,中國手機用戶每天微信使用時間29%,遠超任何一款移動應用。2018年初微信宣布用戶量已過10億。通過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以及企業微信和第三方和微加應用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將企業文化建設平臺拓展到手機上,更富有便捷性、時效性和時代性。風電企業可以搭建專門的企業文化微信平臺,適時推送企業文化理念、發布規章制度和管理要求,推送風場一線工作和生活場景,展示職工精神面貌,組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選樹和宣傳先進典型,組織職工通過微信交流討論、互動投票,實現職工對企業文化的碎片式接受、系統性認知、潛移默化式認同,不斷擴大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最終將企業文化內化每一名風電職工自覺為創建世界一流風電企業奮斗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