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
摘 要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數學課堂;高效
中圖分類號:R857.3,A,TQ45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014-01
在核心素養理念視野下,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迎合了新時代的要求,對數學課程和教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題目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讓現代信息技術助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性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比如,在教學《數字與編碼》一課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了一些我們當地車牌號,展示了我們班一些同學的身份證號碼,還有一些同學的QQ號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一些數字信息,注意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應用。
[教學片斷]
1.昨天老師布置大家收集你的身份證號碼,你們收集了嗎?誰愿意把你的展示出來?
指名把收集到的號碼貼在黑板上。
2.認識身份證及各數字編碼的含義。
師:你們真能干!除了收集身份證號碼外,還讓大家了解一些有關的常識。咱們先在小組內把你了解到的知識說一說,比一比誰知道的多。
匯報:
生1:我知道身份證的最前面六位表示你住在什么地方,中間的八位表示你的出生年月日。
生2:身份證的前兩位表示江蘇省,第三位和第四位表示宿遷市,第五位和第六位表示泗陽縣,中間的八位和剛才那組一樣表示出生的年月日,最后四位是順序碼,校驗碼。
……
3.師:看來,大家知道的還真不少,剛才同學們說的比較零亂,我們再把大家的信息整理一下,好嗎?
教師課件展示:321323199001215946
進一步理解18位身份證編碼的有關內容:
地址碼 出生日期碼 順序碼 校驗碼
32 13 23 1990 01 21 594 6
江蘇省 宿遷市 泗陽縣 年 月 日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我們的教學關系越來越緊密,我們老師和學生的生活都離不開電腦,我有時也會布置學生上網查一些資料,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學密鋪一課時,在教學前,我先布置學生回家上網搜一搜一些有關密鋪的美麗圖片,讓學生先感受一下在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應用數學知識來創造的美,另外學生也對密鋪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
我們小學數學課堂與目前社會發展對現代學生能力的需要相比,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由單一被動型向多樣主動型轉變,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使其適應現代課堂的學習要求。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對于比較剪拼前后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我先是讓學生剪拼比較,但有的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將平行四邊形的底平移變成了長方形的長,學生看得十分清楚,也明白了其中的關系,優化了教學方法。
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學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主動創新,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高,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
如在教學《認識時、分》一課時,我先設計了一個跳格子的游戲,讓學生根據課件演示,一個男生跳一個大格,一個女生同時跳五個小格,這樣跳了幾次學生發現每次雖然跳的格數不一樣,可是他們的終點卻是一樣的,學生也理解了一個大格和五個小格是一樣的。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根據實際,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結合起來,把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