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百麗 佟國華
摘 要:最近10年以來,吉林省的大學生群體人數巨增,在國內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的同時也帶給了社會保障部門難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吉林省社會保障部門頭疼的問題,尤其在貧困大學生方面未能取得突出的成績。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分析法與邏輯分析法,對吉林省貧困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調查總結出了其就業困難的因素,并且從政府、高校以及貧困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吉林省 貧困大學生 就業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b)-0237-02
最近10年以來,吉林省的大學生群體人數巨增,在國內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的同時也帶給了社會保障部門難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吉林省社會保障部門頭疼的問題,尤其在貧困大學生方面未能取得突出的成績。目前,對于吉林省乃至全國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甚少。而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不能缺少實踐行動的同時,也不能沒有理論的研究,理論研究有益于相關的部門以科學性的手段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吉林省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1 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
近10年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率一直處于下降的水平。而對于每年增長的大學生數量而言,這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問題。2016年,我國的高等教育畢業生達到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在2017年,畢業人數也達到了727萬人,就業形勢依舊嚴峻。對于全國各地的就業數據與就業率而言,許多專家都質疑其摻了一定的水分,聲稱實際上的就業率并沒有公布的高。
而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其就業形勢一樣不樂觀。貧困大學生因受到思維觀念的影響,其不容易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而更多的是選擇門檻較低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高校的資源。其次,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學生而言,普通大學生有少數群體會選擇畢業后創業,但是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其創業的可能性比較低。此外,由于貧困大學生一般出身于農村或偏遠地區,其由于家庭經濟環境的因素,在大城市的環境當中容易出現心理波動,給就業帶來一定的方向錯誤。
2 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因素分析
2.1 形式單一,可選擇機會少
吉林省大部分貧困大學生在畢業以后,由于家境原因,因此其畢業后會直接選擇就業。該群眾的升學機會少,同時出現相比普通大學生就業率低的情況,其中包括了創業機會偏低。此外,在就業質量與可選擇性上呈現偏低的情況,貧困大學生一般畢業后從事基層性的工作可能性比較大。其中的原因包括,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情況不理想,了解升學將給家庭帶來更多的負擔,此外,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該群體會以低門檻的方式進入到社會勞動力市場,尋找自己認為合適的工作。同時,由于該群體資金有限,對于創業的選擇的可能性較少,其會先顧忌家庭的財產是否會因創業而付之東流,從而就造成了貧困大學生創業率低的情況,也就只能選擇基層的工作以解決就業問題。
2.2 貧困大學生內在性因素影響
貧困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素養不足,也是造成其就業困難的原因所在。該群體出現內在層面問題,主要在于社會認識面差、社會責任感不強以及缺少創新思維等,上述系列內因素影響著貧困大學生在就業時候的綜合表現能力。造成該群體自身素養不足的原因來自于經濟社會的影響,也有高校的因素在內。由于我國的就業人口與日俱增,同一個崗位競爭性比較強,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其沒有過多的時間耗在崗位的競爭之上,其畢業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以解決生存的問題,所以存在對高端市場人才競爭上存在不足,轉而紛紛流入了低水平市場。此外,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素養方面存在不足,其教育培養的觀念不以人為本而進行,在以制度化培養專業知識的同時沒有拖以合理的方式,不能培養其心理素質方面的水平,從而不能提高貧困大學生在經濟市場上的適應程度。
2.3 用人單位沒有適當重視貧困大學生
在用人市場上,用人單位首先考慮到經濟回報的問題。因此,其通常會設置比較高的就業門檻,其中很多企業都設置了2年左右的工作經歷設置。這對于應屆貧困大學生而言,是一道跨不過的門檻。此外,有個別單位要求的學歷過于高,這也提高了貧困大學生群體在缺少升學機會情況下設置了門檻。因此,在該群體畢業的時候往往找不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該群體能找到的工作,不少為私營企業崗位,私營企業運營的時間短、規模小以及具有社會福利待遇差的特點,也就造成了該群體選擇了一份沒有社會保障與薪水低的工作,通常還會因私營企業的制度與規范性差而造成勞資糾紛,給貧困大學生帶來生活上的壓力。
3 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率的對策構想
我國每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了社會熱議的話題,解決該問題是一項重大的工作,唯有國家、社會以及高校共同合作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此外,貧困大學生為特殊的群體,國家各部門、社會與高校更應關注該群體的就業情況,以各種有效的措施提高其就業率,以間接解決人民貧困的問題。
3.1 建立完善的貧困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實行的經濟市場如同其他國家一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其出現缺陷與不足的時候政府應加強適度對市場的干預,從而提高市場的配置能力,以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從而提升市場對人才的吞吐量。就目前的市場經濟形勢而言,政府部門應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加速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與覆蓋面,以此來解決大學生乃至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區域的發展之上,應將長期以來重點發展的地區之目光分配一些到山區以及農村地區,加強鄉鎮化發展的步伐,從而縮小城市與鄉鎮之間的差距,以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大學生擁有更好的就業環境與機會。
其此,應加強規范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通過合理的指導方法引導用人單位以正確的門檻招聘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對于貧困大學生應加強幫扶的意識。
3.2 貧困大學生應改變自身觀念
如上述貧困大學生自身的素養,對于畢業后的就業具有影響性的作用。大學生應積極挖掘自身的不足,排除自身不足的思想觀念弊端。從而進一步認清時勢,耐心等待機會以獲得更好的職位。
3.3 高校應明確經濟市場的需求而培養人才
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定位也很重要,其能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校應根據經濟社會的需求而開辦具有特色性的專業,以特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是教學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課程的設置之上應著力落實更多更深的實踐內容,做到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此外,高校應與用人單位構建出有效的體系,做到優先推薦貧困大學生到社會中好的崗位。另外,高校應分辨出企業的優劣性,對于評價較差的企業應避免推薦學生到其崗位工作,以保障貧困大學生的根本利益。
4 結語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一直是國家與社會關注的問題。如不能將此問題完善的解決,那么將不利于我國的脫貧事業發展。因此,政府、社會以及高校應采取一定的措施,針對貧困大學生的現狀落實辦法,加快解決吉林省貧困大學生脫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曉曉.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1):71.
[2] 李永端,王仙玲,楊波.多元文化背景下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4(3):25-27.
[3] 胡遠遠.高校就業困難大學生就業特點分析及對策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6):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