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盈盈
摘要:藝術素養的培養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內容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組分。大部分的小學都積極的展開多種多樣的藝術活動,讓小學生從小開始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全面發展才是最終目標。隨著小學藝術教育的逐漸完善,也提出了關于藝術素養的測評體系,針對性的測評體系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學生藝術素養的綜合情況。本文針對就測評體系的構建及具體實踐進行論述,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評價小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 藝術素養測評體系 構建及實踐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5-0174-02
2015年教育部門頒布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等三個文件,清楚的確定了測評的根本目的、適用范圍、具體的評價內容和指標以及最后的意義。這樣的測評當中,我們要明白學生的藝術素養測評已經成為了家長、教師和學校重點關注的內容,真正開始從實踐出發,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對于藝術素養的測評到底該測什么、怎么測、會不會有什么負面的影響等問題都是熱點話題。而后教育部針對學生藝術素養測評的具體指標頒布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的文件,其中的測評指標包括了基礎指標、發展指標、學業指標及各個指標下的具體內容和不同的分值。這份測評指標文件提出了藝術素養測評的導向性框架和基礎的指標內容,但是就藝術本身而言卻沒有指出它的內涵、對應的評價指標、用什么方法能反映真實的藝術素養情況,文件只是起到了指導作用,但是具體的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研究和確認,否則學生藝術素養的測評就是沒有意義的。目前已經有一些小學開始重點關注藝術素養測評的工作,可是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體,導致現在無法對藝術素養的內涵進行準確的把握,學生藝術素養測評出現試行的困難。所以根據之前錯誤的經驗教訓來看,無論是從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的需求出發,都要對藝術素養測評體系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從而實現體系的完整構建,真正推進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才是根本目的。
一、藝術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人格構建的基礎
藝術素養在人眾多素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健康、理性人格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健全的人格構建是不能離開藝術素養的建立的。在發展速度極快的社會當中,生活節奏逐漸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所以構建健全的人格是最基本的保護自己不被物質所掌控的手段。小學生是祖國最美的花朵,對于他們的人格構建是異常重要的。在人格構建中,藝術素養的作用是格外突出和重要的。
(二)審美需求的滿足
審美是藝術的基本品格,在藝術形象的構建中,藝術主要是客體和主體兩部分組成。藝術家會將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融入進藝術品的創作中,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進行處理,最后創造出一個與生活相似的藝術作品,在這樣的藝術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于生活的熱愛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事實上,藝術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審美,審美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娛樂性。給人愉悅性不僅是創作者追求的目標,也是欣賞者的期待,所以藝術素養可以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體現,藝術可以讓我們分辨出美丑,就像科學能夠引導我們分辨真假一般。所以生活中不能離開藝術,這樣生活才不至于太過于單調和枯燥,能使得我們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和豐富。
二、藝術素養的內涵及價值追求在測評體系中的體現
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課程內容、目標、教學方式及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基于藝術素養測評的初步定位和設計要跟上教育理念改革的步伐,這是教育改革的嶄新發展。針對改革進行的方向,教育學者們認真研究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核心素養”培養理念,這奠定了我國教育改革將來的總方向。將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及教學方法都是核心素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藝術課程的改革方向上,實行藝術素養測評是不可缺少的。
(一)藝術素養測評的核心是關注學生藝術技能和知識的綜合應用
藝術核心素養的內容中,主要內容是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技術素養和生活能力,這些內容強調了知識、情感、技能的重要性,強調知識在現實生活、真實情境的聯系,比如社會情境、個人情境以及職業情境。盡管核心素養是學生利用各個學科的學習實現了最終要達到的關鍵的素養,但是實際上是強調了綜合性的發展。在我國的藝術教育課程中,課程的目標也逐漸開始轉變,從傳統的重技能知識培養發展為注重學生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指標。比如在小學的美術課程中老師會給出一些圖片或這視頻讓學生觀看和品鑒,以此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態度及想象能力等。所以在評價內容中應該要包括一下兩點:一是對藝術課程的內容、目標進行評價;二是構建真實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相關的情境內容下運用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在實驗過程中對藝術課堂的內容進行理解和思考,進而科學的評價藝術課程是否具有實用性。
(二)藝術素養測評要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藝術核心素養不僅僅包括上面提到的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該表現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穩定的思維模式等。后者是核心素養的更高要求,也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藝術教育中,要進一步考慮藝術課程要怎么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相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維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人們創造符號對世界進行把握。藝術就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是創造的符號,它不是一種需要運用思維邏輯來把握世界的符號,僅僅是一種形象化的思維,需要具體的事物才能對世界進行感知和認識。所以在藝術素養中要包括對事物敏感的感知力、想象和創新能力,還應該要對事物進行豐富的情感感知以及基礎的人文理解和藝術觀。比如在音樂課程中教學生唱《茉莉花》的過程中,老師如果準備了茉莉花的標本或者圖片,能更加直接的讓學生認識茉莉花,并且了解茉莉花代表的內在含義。所以不管是從藝術的本質及21世紀藝術發展的趨勢,還是藝術的核心素養及內涵來看,藝術測評都需要重點關注孩子在藝術教育中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情感體驗。
三、小學藝術素養測評體系的構建及實踐
藝術素養測評的關注重點開始向藝術思維和運用能力轉變,那什么樣的藝術素養測評體系能夠與此適應呢?不同的測評方式將得到不一樣的測量數據,也將會得到不一樣的評價。傳統的藝術素養測評主要包括填空題、選擇題或者普通的技能考核題,但是這些方面的測評標準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藝術教育改革模式,因為它們不能反映當前學生真實的藝術能力和思維發展程度,所以在測評體系構建過程中,以藝術素養為根本的教育測評體系是及其重要的。
(一)利用真實的情境化測評進行學生藝術能力的綜合性評估
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對與課程內容的掌握和認知程度和學習環境的情景密切相關,這就是所謂的“情境認知”?!扒榫痴J知”是對現代學習理論中情境性和真實性的重視。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不是為了提升學校的影響能力,校外生活的情境是學生思維能力集中反映的地方,它可以反映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新的測評體系中加入情境環節的構建,能夠更加客觀的對學生的藝術素養能力進行評價,它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知識,還要具備知識的運用能力,在運用過程中還能進行藝術思維的培養。“情境認知”測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一個情境中要包括若干的任務和與之聯系的問題,而且問題的資源和空間會發生改變;第二,任務情境要表現交互性,給學生設置互動的要求,然后對任務進行瀏覽和操作;第三,老師根據以上兩點情境測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相應的評價。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評價方式進行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藝術素養進行評價
這個評價的方式是受到藝術學校學生及藝術家的創作作品產生的。小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信息平臺中,它以學生本人為主體,提供給學生主動了解、反思、探索自己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獨特的地方,而且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作品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深化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認知,讓小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藝術素養培養能夠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水平,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而藝術素養測評體系的構建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在科學的評價中進行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李財軍.中小學音樂素質測評帶來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1).
[2]段鵬.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