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麗 李占東
【摘要】分層訓練法是教師通過把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等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并以此為參考依據將學生分成幾組,且同組成員之間水平、能力相當,再加之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幫助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分層訓練法其主要優點在于: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不遺漏任何一名學生,是當前所有教學方法中效果最直觀、最明顯,方式最簡單、最有效。本文將結合微格教學,淺析分層訓練法在微格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分層訓練法 微格教學 應用
【基金項目】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2016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09-02
引言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采用的全是“一視同仁”,“一刀切”或者是“一鍋煮”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征。結合分層訓練法的微格教學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認知情況、興趣愛好、自身潛力為基礎,以學生的差異性為主,做到正視學生的差異,并利用學生自身的差異性消滅學生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既不會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進而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的目的。
一、分層訓練法的主要模式
(一)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
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原有班級為主,然后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考慮好、中、差學生的整體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和檢測方式,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二)分層走班模式
分層走班模式主要是學校對全體學生的整體文化學習情況進行摸底處理,再根據結果將全體學生按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層次,組成新的教學班。分層走班模式并不會將原有的教學班支離,只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程時,再到相應班級上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間的均衡發展[1]。
(三)課堂教學的“分層互動”模式
課堂教學的“分層互動”模式實質就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而這其中的“分層”是不會被表現出來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日常生活多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能力水平、個人興趣特點及家庭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將學生按心理特點進行分組,形成以組為模式的學習團隊。再通過小組成員間、教師的通力合作,將集體力量激發出來,共同發展。
(四)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
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多應用于職業教育中,是建立在學生畢業走向的基礎上的分層分班教學。主要表現是在學生進校后,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以及學生對就業和升學的選擇進行了解,并以此為依據,將學生分成兩個層次,就業班和升學班。就業班主要以職業技能課為主,文化課為輔,升學班則將職業技能課和文化課進行結合,共同學習。
二、分層訓練法在微格教學中的應用
(一)以差異主,把握正確的分層方向
孔子曾說教育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此,教師在開展微格教學時,要以學生最初的知識能力水平為依據,要把握分層訓練法在微格教學中關鍵之處,再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在微格教學中,最常見且最實用的一種分層方式,則是以訓練目標的完成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大類。A類學生在微格教學中,整體表現很好,一點就通,并且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強,還伴隨著很好的語言組織、邏輯思維能力。B類學生在整體情況上以及對知識的掌握上都處于居中水平。C類學生則是一群基礎差,整體表現欠佳,需要教師不斷下功夫的學生。其次則是以學生在分層訓練中出現的問題為主要分層依據,能將學生具體分成邏輯類、語言類等層次,并且還能根據學生在各層次問題中的表現情況進行細分。另外,對于分層方式還可以以“顯性”和“隱性”為主,兩者都差別在于,顯性分層操作上十分簡單,又便于教師控制,但是很容易使用方法的不對對學生造成影響。隱性分層則要求教師能在頭腦中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形成一個虛擬的分層情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不能表現出來。這種隱性分層方式更利于學生的發展,但是對教師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總之,在進行分層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層方向,并且在此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2]。
(二)因材施教,分層輔導教學
素質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的,并且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性的教育。因此,在進行微格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和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輔導學生。對于A、B、C三類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A類這種各方面情況都處于上層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放手”,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為學生創造更多利用自身發展的空間,而在個性發展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內在潛力的激發,使A類學生朝著更深、更精、更廣的方向發展。B類這種各方面情況均處于中等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在原有的分層訓練上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能夠學進去、聽進去并聽懂。C類這種各方面情況均處于下層的學生,其基礎差,底子差,悟性差,在進行微格訓練時,教師要多將精力、時間放在這部分學生身上,不斷訓練和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課堂知識,使學生學一點是一點,一步一腳印,慢慢積累,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在分層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和缺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會揚長補短,全面發展。
(三)優劣互補,共同發展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是在告誡教師們在進行微格教學時,不能只注重將知識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還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不同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進行混合搭配的分層教學。另外,根據有關實驗結果表明,男女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上存在互補性,比如女生在語言組織能力、情感表達上較強,但在邏輯思維上卻相對較差。與女同學相比,男生在邏輯思維、動手能力上較強,但在語言組織和情感表達上卻較差。因而,在進行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男女生的組合,讓不同性別的同學之間可以進行優劣互補訓練,最終達到共同發展[3]。
(四)掌握關鍵,循序漸進
學生在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勿拔苗助長,要注重這一過程的時間性,特別是在進行第一次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時,學生的表現往往是差強人意的,在課堂教學環節中也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此時教師還將學生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則很快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失去自信心。因此,在進行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時,教師不要對學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要求學生一次性做到最好。比如,在開展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系統論思想與關鍵控制點理論,進行多級遞進式的微格分層教學方式,并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把控一級關鍵點,進行大致的分組。此階段要求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上課的具體表現情況,找出影響課堂教學成敗的相關因素,并以這些因素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在第一階段的分層訓練中,以這些因素為主要訓練對象,幫助學在在第一階段中就解決這些問題,以免帶入下一階段的教學中;第二階段:找準二級關鍵點,對第一階段的分層進行相關改整。此階段是建立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的,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目前的表現情況,確定第二階段的切入點,并作為此階段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第三階段,也就是最后階段,在此階段,要對學生情況實行一次范圍廣、面全的檢測工作,再根據最終結果,判斷學生在進行多級的分層訓練后,是否完成微格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對于為達到目標的學生,在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總體來說,要求教師在進行微格教學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
(五)做好反饋,分層評價
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能很好的反應出教學中的問題所在。因此,在進行微格教學時,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身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微格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方式一定不能具有強制性,也一定不能是負面性的評價,反而要充分體現出評價的反饋作用,既包括學生在分層訓練的微格教學中的小小成功,也包括對學生的發展給予肯定、鼓勵、激勵,更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另外,評價方式還要視對象而言。對于A類學生,評價要全面,更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幫助學生學會收斂,學會謙虛;對于B類學生,評價則要鞏固和提升學生發展為主,通過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要求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充分發展自我,使自我更優秀,更完美;對于C類學生,評價則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性為主,通過激勵性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夸獎,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
結語
綜上所訴,結合分層訓練法的微格教學,其教學優點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第一,將學習目標明確化、具體化;第二,以組的教學模式,學習規模更小,學生的參與性更高;第三,教學過程更加形象具體、便于學生直觀感受,及幫助教學及時獲取反饋信息;第四,脫離于原有的評價方式,以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為主;第五,更快速的掌握并應用現有的教育技術。分層訓練法和微格教學的有效結合,把教學過程進行了最優化的處理,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也能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更加合理的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選萍.“分層訓練法”在微格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出國與就業.2015年22期
[2]于宏.分層教學中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6年6期
[3]李長勤.新課程背景下分層教學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10期
作者簡介:
朱麗麗(1978-),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食品工程學院講師,碩士,從事生物工程專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