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渝佳
【摘要】針對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中教育中很尷尬的地位的現實,通過剖析語文教學困境的現象,解讀其原因,從優化課堂入手,克服功利意識,豐富教學內容與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走出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 方法 解鎖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67-01
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在許多中學,特別是高中,母語教學被廣泛忽視,這是不爭的事實。
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指出了解決語文教學困境的方向。它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言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自主學習創造良好局面。”也就是說,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他們就會“我想學習”。由于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戰場,老師無論在課堂上怎樣強調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們的教學已成為教師的單方面行為。正是基于這一點,優化課堂結構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要求。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優化課堂結構開始,并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克服功利意識
今天的學生和家長都有很強的功利思想。學是為了考試得分,考不到的就覺得沒有學習的必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學生是無辜的,所以要改變學生與家長的功利意識,就必須改變教育管理者、教育者的功利意識,惟有改變了,教師才不會以功利的目光對待教學、對待學生,那么學生也會配合教師,還語文教學以本來的面目。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上;人文性體現在對學生個性,人格和精神世界的關懷中。但是,反映我們的語文教學重點在于工具性。考試的內容也多是工具性方面的內容,而工具性方面內容的教學必然偏重于灌輸式的機械性教學,趣味性不足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管理層評價老師的著眼點也主要在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必然會導致老師過分注重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對語文人文性的開掘。從長遠的角度看,有人文底蘊的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然是強于靠死記硬背學習的學生。但老師在功利環境和意識的驅使下,無暇顧及學生將來的情形了,只求站好自己的一班崗。
所以,優化課堂結構,必須克服“近視”的功利心態,建立有效的,合理的新的教學評價體制,評價的標準不再以單純的知識掌握為目標,還要以學生的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參考。這一點不能做到,優化課堂結構就無從談起,老師和學生就只能是戴著鐐銬跳舞。
二、豐富教學方法
教育有法,而教無定法。孔子的“因材施教”一般被認為是根據不同學生使用的不同教學方法。但這里的“材”還包括老師所掌握的教學資源。就是說不僅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還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課文的體裁、教學環境等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
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平時上課基本上都按照模式進行,缺少變化。如在講小說的時候,一般都要講環境、人物、情節這三要素,當老師分析完環境的時候,學生就會想該分析人物形象了,先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學生對教學過程感到單調乏味,當然,很難引起興趣,學習的熱情就無法調動起來。
結合學習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我們將采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新鮮感。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創新的樂趣,語文界前輩呂叔湘先生曾說過:真正“掌握”教學方法的老師,他會有所回應,他的課堂充滿活力。……如果教學方法是關鍵,那么在各種教學方法之上就有一把萬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生活”。正如朱熹所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三、突破教材束縛
課堂缺乏活力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多是照本宣科,圍繞著教材、教參進行,授課教師沒有深入課文,更沒有開掘與開發教材的意識與行動,所以導致我們的教學內容被學生漠視,因為他們買的資料上面有老師講的內容,甚至比老師講的更深入。這樣他們的感覺就是聽和不聽一樣。
語文教材中所選錄的課文都是比較經典、優秀的文章,特別是一些文學作品更是歷來的名篇,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對其解讀還遠不止是教參上的一種或幾種,其包含的文化信息也遠不是教參所能涵蓋的。只要老師能夠突破教參的束縛,認真地查閱相關資料,沉浸到作品中去,就必有一些額外的收獲,就會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與處理,說出的話就不會只是“大眾話語”。學生感覺到的則是新意,培養的則是自主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框定于教參的闡釋與理解上,只會導致學生成為一個喪失思考能力的思想附庸。
要做到個性化解讀,需要老師平時多閱讀,廣泛涉獵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視野。這樣帶給學生的則是更為豐富的知識,從而擯棄枯燥而乏味的宣講,在學生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與文化的美麗和深刻之后,學習的興趣也就不難形成。此外,突破教科書的枷鎖也反映在教材的使用上,從文本中延伸出來,讓學生學習體會更多的與教材相關的文章與內容,開發課堂教學的空間。
四、尊重學生主體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積極參加教學的全過程,互相合作,共同促成教學目標的完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主觀地位尚不明確。學生思考和行動的時間非常短,問題一個接一個地被拋出,學生來不及接受。而教師只渴望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剝奪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和獨特體驗。把學生當成了課堂的道具和接受器。這種主體地位的喪失還體現在閱讀和寫作上,閱讀的獨特感受往往被標準答案扼殺,寫作的內容往往在“主題”的要求下被虛偽化。如在寫作中,學生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用何種表達方式,他們不得不依從“新八股”的要求。概而言之,有如下幾種特征:道德高調化、人物臉譜化、語言公式化、事件典型化、象征意義固定化……如月亮象征夢想、春天象征希望等。
以上的情況,使學生喪失了參與語文課堂,語文學習的熱情,難以在語文學習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興趣又從何而來?
因此,尊重學生的學科地位,賦予他們思考,說話和參與的權利,即尊重學生的個性,然后我們的學生也會喜歡這門學科,接著就是熱愛我們這些老師。正如辛棄疾《賀新郎》詞中所說的那樣“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