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89-01
雷雨,永恒的一刻
——帕斯捷爾納克
過了這一站,夏天
就揮手離去。它摘下帽子,
連夜拍下一百張眩目的照片,
為雷聲留下回憶。
丁香花黯然失色。
此時,雷鳴采來了滿懷的
電光,從田野拋開去,
為玉宇瓊樓點燈。
當一陣陣的壞笑
在屋頂上滾動,
大雨也像炭筆畫出的線條
隆重灑向所有的籬笆。
然后是一道道的意識空白:
就連理智最陰暗的角落
也照得燈火通明,
那里,此時正亮如白晝。
1917
閱讀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時意識到語文教學更多地關注群體教化而忘記了個體的潛質開發。個性的張揚與洗煉是詩歌隱晦的美育根本所在,同學們對詩歌,尤其對現代詩的體悟更表現了濃郁而強烈的個人氣質切入。學生個體的藝術源質需要通過更多的優質現代詩激發,因為相形之下,古詩更多地切入點是共性。
古詩詞是在共性前提下個體情感的綿延,因此讀者在把握古詩詞時更多地是體會其共有的歷史人物的類情懷,如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情人思慕,懷親懷土,這一類情感的開發嚴格意義上講屬于讀者情致開掘的前期,屬于粗糙的情致開掘。
而現代詩對生活,對人性的深層審問卻讓現代詩能夠呈現出超越古詩詞的更多的情教功能。現代詩由于現代譯媒的發達化,現代詩史涵括了古今中外諸多詩人的精品。現代詩人,尤其是中國的現代詩更是以其壯闊的文育能力成為現代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美育的靚點。同學們在閱讀現代詩時能在諸多層面受到啟發。
首先同學們的生話眼光得到美育培養,現代詩由于時代、地域的原因更多地呈現出其接地氣的一面,這樣的詩歌由于與生活層面的近距貼近,詩歌更呈現出生活的質感,讀者在閱讀感受這樣的詩美時其靈魂深處的藝術潛質被激發,讀者對詩文的興趣倍增,讀者在閱讀中切身體會到濃郁的詩文意境,對詩歌的理解更深一層。如葉賽寧的詩歌,其總體印象是鄉土生活氣息濃厚,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很充分地體驗到其熱愛故土的情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山水詩在詩育功能上的做出縱向的細膩化延伸。
夜
——葉賽寧
小河安怡地睡了,
幽黑的松樹林不再喧囂,
夜鶯停止歌唱,
秧雞也不啼叫。
夜,四周靜悄悄,
只有溪流輕輕歡跳,
月亮灑下一片光輝,
大地頓如銀子般妖嬈。
河流閃著銀光,
小溪閃著銀光,
被刈過的原野上
青草也閃著銀光。
夜,四周靜悄悄,
大自然一切都睡了。
月亮灑下一片光輝,
大地頓如銀子般妖嬈。
如山水田園詩人中陶淵明,王維是以作畫的筆法在寫詩,這樣寫出來的詩實際是在繪畫的視覺層面上體現美。如果能夠在立體的美育空間中嵌入葉賽寧的鄉土詩,那么詩歌情感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層拓展。
第二層詩歌的詩育功能中人文性得到更多體現。如具有西學文化背景的九葉詩人,馮至等幾位詩人,在新課標的選修中鄭敏的《金黃的稻束》,詩人在鄉土中國的傳統意象中植入具有雕塑感的具有質感的里爾克詩蘊,這樣我們在古典詩詞與鄭敏等九葉詩人的互文中更多地將中學生應該培育的科學思維的立體性,系統性匯入。
然而鄭敏《金黃的稻束》詩歌更多的呈現出起點的開放性與終點的中國古典性,詩文在終點再次回歸傳統母性的歷史文化線脈,這樣,詩在結尾以更深的意蘊呈現了超越古典詩詞的獨特啟迪美……
第三層哲學美。詩在課標中所選現代詩詞還有更令人神往的哲思美,這樣的詩歌在引導同學們解讀時我們更要去引導同學們從宏觀與微觀層面雙向解讀,宏觀上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解讀。
《蛇》這首詩在開篇作者就因選擇了蛇這一意象而讓這個文本呈現出一種靈動美,我的寂寞是一條蛇通感手法的運用讓本詩突破了中國傳統詩詞中靜態美,讓這種靜態情感能夠有一種延展性,延伸為一種動態的涂染意象。引導同學們解讀《蛇》這首詩時可以引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蛇實際是女人的性幻意象,這樣創作《蛇》這首詩在創作起點上已遠遠超越了中國古典相思閨怨詩,可以選擇一首古詞進行對比賞析。
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
清代:納蘭性德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遍蘭襟。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
詩人運用這一突破性意境將寂寞這一主題向縱深延展,意境得到開拓。在運用了西方哲學,心理學的知識背景后將中國古典傳統意境立體化,向縱深延展,在延伸中,在美學深處開拓出思辨性。夢境銜來成為一只緋紅的花朵,這是明顯帶有西方詩學意境色彩的,油畫色彩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