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我省職業院校德育培養的現狀出發,立足職教特色探索高職院校德育培養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徑,從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等方面積極建構立體德育培育機制,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
【關鍵詞】職教特色 德育 培育機制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1551”德育培養體系建設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064-01
一、問題的由來
山東省雖是職業教育大省和強省,但我省高職院校德育培養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學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于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還未能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在新時期如何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工作方式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建構富有職教特色的立體德育培育機制極有必要。
二、職業院校立體德育培育機制的建構
立體德育培育機制旨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足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等研究層面,對德育培育的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不斷創新。具體而言:
1.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建設一流的立體化思想育人體系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導作用,變革傳統教學模式,深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發展需要,變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建設網絡課堂,開設紅色影視欣賞課;積極利用我院信息化建設飛速發展的優勢,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課上課下相結合、學生教師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交流平臺建設,建設師生即時交流新通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課、入心。
(2)加強黨團組織建設,通過黨團組織建設和組織活動引導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立志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發揮“德能”文化育人優勢,建設先進的文化育人體系
(1)提煉數學、語文、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基礎課中的思想、道德、紀律、團隊合作、和諧、審美等德育因素,發揮基礎課的德育教育功能。開設經典詩文誦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等選修課程,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
(2)發揮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革命文化建設優勢,以“德”和“能”為核心元素,凝練學校辦學特色和“一訓三風”等核心文化,將合作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引進校園,豐富學校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生態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鑄造崇德尚能、以德為先、德能兼修、德能并進的“德能”文化育人品牌。
3.突出專業素養教育,建設科學的專業育人體系
(1)學科(專業)教學中既要進行知識傳授又要進行德育滲透。各專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提煉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發展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相關產品在我國生活中的市場地位等因素中的愛國意義、集體主義、法制意識、規則觀念、文化傳承等德育因素,提取相關的德育教育滲透和關聯點,把對學生愛國主義的培養、道德品質的塑造滲透到學科專業教學中。
(2)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的靈魂、學校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專業文化發展過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識、技能、技術、藝術等方面的建設和傳承,更要注重對專業信仰、道德規范、規章制度、行為習慣等德育因素的提升和凝練,培養學生在專業使命、專業榮譽感、專業道德、專業規范、專業禮儀等方面的自覺認同與自覺踐行。
4.強化實踐指導環節,建設一流的實踐育人體系
(1)實習實訓是職業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職業意識、敬業精神、職業紀律、職業責任感教育和促進職業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在實訓實習中要從學生的專業基礎、自我認知和企業要求出發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
(2)頂崗實習與學校環境的根本區別在于企業環境不但具有真實性而且具有直觀性。在企業環境中,不僅有真實的產品生產流程、產品營銷過程及所要求的行為規范、企業文化,而且具有復雜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企業環境中學習鍛煉,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的“零距離”對接。
5.弘揚勞動光榮思想,建立完善的勞動育人體系
(1)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將志愿者活動納入大學生德育培養綜合評價體系。學生管理部門對青年志愿者活動進行指導和管理,并進行評價和考核。制定《大學生義工活動實施方案》《大學生義工服務管理制度》等,鼓勵全校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積極開展“義工”志愿活動,每個學生每學年要完成48小時的“義工”服務,并把學生做“義工”的情況納入德育檔案,作為評優表彰的重要依據。
(2)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育愛國之情,立報國之志。勤工儉學工作由學生部門組織和管理,學校各系部、圖書館、后勤處具體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學生部門安排專人負責對勤工儉學的學生進行誠信意識、法律規范、法律保護、勞動技能、團隊協作、勞動紀律等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并提供心理服務和法律幫助,建立勞動態度、勞動效果評價檔案,作為大學生德育素質的一項指標。
參考文獻:
[1]曹越.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其對策,《時代教育》2015年12期
[2]馬志倫.德育滲透會使學科教學變味嗎?《教師》2015年15期
[3]張曉蓮.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新西部:下旬·理論》2013年第9期
作者簡介:
羅平超,男,山東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