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萍
【摘要】閱讀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情境教學作為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法,被廣泛應用到了高中語文課堂中。同時,情境的創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強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就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創建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情境教學 高中語文 閱讀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67-02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教育的發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也在不斷改變,而情境教學作為高效語文閱讀教學法的一種,為高中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具等輔助工具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中,學習效率自然會不斷提高。可見,情境的創建能夠使學生置身于與課文相符的氛圍中,這對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感悟都是有著極強的作用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創建多樣化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創建情境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精彩的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大多對新世界、新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就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以課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為學生創建相應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課文更感興趣。
比如:在《沁園春 長沙》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首先,筆者為學生講述了這首詞的背景:長沙是毛澤東主席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在1925年。北伐戰爭開始前的一年,全國各地工農活動風起云涌。1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在會上提出,中國民族的革命,必須要有無產階級的參加,只有無產階級取得了領導地位,才能夠獲得生理。10月,毛澤東主席從韶山奔赴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長沙,重游橘子洲頭,面對美麗的秋景和往日的回憶,寫下了《沁園春 長沙》。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利用毛澤東主席的經歷和當時時代的背景,為學生還原了當時的情境。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下,自然就會快速進入《沁園春 長沙》的學習當中。并且,學生也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見,利用情境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強化學生的感知,讓學生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豐富語言,描述情境
豐富的語言描述可以為學生開啟聯想的翅膀,生動的語言對于情境的創建來講,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課文中的片段或音樂,從而滿足學生感官上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筆者為學生播放了《紅樓夢》一劇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之后,筆者著重播放了主題曲《枉凝眉》,學生在聽主題曲,看電視劇片段的過程中,就能夠對“鏡中月”“水中花”這些比喻產生正確的理解。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對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進行了賞析,學生在這個豐富形象的情境中,就能夠清楚地明白賈寶玉、林黛玉和王熙鳳這個三個人物的形象。并且,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掌握自主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可見,利用情境豐富語言,描述情境,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3.思考探究,深化情境
要想增強學生的理解,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感悟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師在創建情境的過程中,也要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加以引導,從而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一個恰當的氛圍。并且,高中生對于世界的認知并不全面,他們需要發散自身的思維,開拓自己的眼界。所以,教師要為學生營造開放性的閱讀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親情的偉大。因此,筆者為學生創建了生活化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經歷過,體會過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筆者為學生創建了這樣的任務: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與父母一起經歷過的最難忘的事情,或者是父母為你做過的你做感動的事情,談一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學生在這樣的任務中,就會思考自己在與父母相處時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就是說,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能夠將自身的情感升華,并運用到生活中去。可見,增強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對于深化情境,強化閱讀教學的效果是有著極強的作用的。
總之,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創建閱讀情境,從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情境,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秀.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情境教學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