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芬
【摘要】要想教好語文,高中三年一定要科學地、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讓閱讀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助高考一臂之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外閱讀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08-01
歐陽修曾說,立學以讀書為本。語文學習應該是: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積淀知識、豐富思想、增長閱歷、高考得分的關鍵。所以,閱讀是一場持久戰(zhàn),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
學生要想在高考語文中得心應手,必須做到如下三點:
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
新課標強調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貫徹閱讀教學的始終。給學生讀書的自由,讓他們翱翔于書的海洋,自由享受閱讀帶來的審美愉悅,為將來的人生打一點“精神的底子”。
第一,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不必強行地規(guī)定閱讀任務。但是得注意,不論學生選擇什么樣的書或文,都必須本著積極健康的原則。
第二,教師要拋棄“和學習無關的書是雜書”的觀念。讀詩、讀文,即使是連環(huán)畫也可以。劉勰曾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要多向學生推薦一些貼近生活、短小精焊的詩文,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熏陶、洗禮。如龍應臺的《雨兒》、周海亮的《陪你五分鐘》,讓人懂得理解、孝順父母;讀顧城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人到感受生活的詩意美。
第三,讀書是為了讓學生的人生不盲目,有方向。讀《老人與海》,除了需要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外,更應該思考老人桑迪亞哥拖回鯊魚白骨的意義何在;讀莫言的《蛙》,就該思考,這篇文章為什么以“蛙”為題,而不以“娃”為題?或者說莫言的《蛙》是靠什么征服諾貝爾獎評委的?隨著閱讀作品的增多,學生自己可以設計問題,然后相互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讓閱讀提升自我。
第四,讓課外閱讀為高考插上飛翔的翅膀。課外閱讀與高考唇齒相依,不可分割。離開閱讀,寫作就相當于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在成績的驅使下,好多教師急功近利,進行“題海戰(zhàn)術”,認為語文試題的解答不是重在理解,而是所謂的答題套路。更有甚者認為,只要語文不拖腿就萬事大吉了。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高考語文離不開課外閱讀。謹記: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
二、引導學生以課本為基點進行輻射性閱讀
1.以篇名作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輻射,其 目的是為了較系統(tǒng)地了解該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
學習魯迅的《祝福》,教師可以推薦他的小說《阿Q正傳》,推薦《阿Q正傳》的理由:第一,從內容上讓學生認識到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的不幸和“精神勝利法”的可悲,以及魯迅先生對他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第二,從藝術風格上,讓學生賞析魯迅語言的特色:準確、鮮明、生動、精練。
2.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輻射,其目的是通過對全貌的了解來加深對局部的深刻理解。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前,就該讓學生閱讀《紅樓夢》,對該小說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課文中林黛玉、王熙鳳、賈母等人的性格特征。如果時間比較緊迫,我們也可以通過電影的方式來了解整部作品,比如講話劇《雷雨》前,可以先看《雷雨》這部電影,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這對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魯侍萍和周樸園的性格特征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以閱讀激勵學生寫作
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欲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的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chuàng)造,是超越。
學生如果只是大量的閱讀,僅僅是閱讀的機器,即使當時對某些詞句有感觸,也會隨著閱讀的時間而稍縱即逝。所以這就需要教師一個星期必須拿出最少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并且寫下自己的感想,讓經典的文詞內化為自己的精髓,避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尊重學生的敢想、敢說的勇氣,尊重他們敢于讓名家的觀點來為自己打工的魄力。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不但成了學生的人生享受,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涵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寫作興趣。從“讀”中悟到“寫”的方法,自己領悟到的才會深刻。特別是如何把其運用到實踐中,是別人無法代勞的。“讀”因“寫”而深化,“寫”因“讀”而豐富,“讀”與“寫”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為學生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