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錦 陳慧娟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4-0172-0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我國“土生土長”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學生討論。師生“對分”課堂的格局,一半的課堂時間是由討論環節主宰,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內化吸收)與小組的有效討論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提升。那么探索小組討論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重要。我覺得小組討論過程的前期準備、過程管控和教師挖潛三個環節,這是小組討論實效性的保障。下面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環節中如何提高討論的有效性所進行的一點探索。
一、前期準備
(一)學生分組
把學生按學習成績和是否善于發言分成好中差三個層次,那么每個小組的人員(4-6人)組成必須好中差生搭配合理,這叫“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有利于小組做到“小組自治,人人盡責,積極互助,直面互動,人際和諧”。小組成員不分角色,每個人都有機會向全班提出疑問和分享自己的亮點,讓小組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全面鍛煉能力。
(二)“聽”的準備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隔堂對分”,在前一節課的后半部分時間,老師講授下一節課的知識框架和重難點。因為教師只講授70%的內容,不窮盡知識,即“精講留白”。目的是使學生建立起本節知識的結構體系和掌握重點難點,為后面學生能夠很好地討論知識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根本依據。所以課堂上一定要聚精會神,意志力專注,仔細認真的聽,抓住重點難點,腦子里形成知識的框架烙印。
(三)“內化吸收”準備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內化作為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內化速度和內化方式不同,學生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過程。在學生內化吸收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是自主安排學習,獨立看書思考理解,獨立完成讀書筆記和作業,獨立完成“亮考幫”,同學之間不討論、不商量,毋須借助其他學習工具查找資料等,就是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這樣學生存在的疑惑、問題就最具真實性,學生帶著這些疑惑、問題進入下一節課的小組討論環節,在討論中解決這些問題才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學有所得,思有所獲,真正意義上提升教學效果。
(四)教師檢查
因為對分的討論是有備而來的討論,所以前期準備首先要檢查學生的作業、讀書筆記和“亮考幫”是否做了。通過檢查,老師就對學生在內化吸收環節中產生的疑問及存在的問題更加了然于胸,就能真正保障小組討論時學生是帶著問題有備而來的。同時也為后面討論時學生質疑和教師點撥起到很好的鋪墊和蓄勢作用。
二、過程管控
過程管控就是要精心組織。過程管控是小組討論的正在進行時段,老師在課堂上要“聽”,要通過多聽,了解學生討論的是什么內容,有沒有閑聊,討論是否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思路對不對;要通過聽來隨時糾正,討論的內容還存在什么問題(老師此時可以不做回答,也可以給學上一點引導和點撥);老師在課堂上要“看”,看有沒有學生的注意力游離于課堂之外,有沒有學生對討論漠不關心;老師要隨時觀察,善意提醒。老師在課堂上要“管控”,教師要抽查4-5個組的一些學生,抽查的內容就是老師認為易出問題的地方(學生解答不了的問題,老師要進行補充),這樣也督促學生認真進行討論;要管好小組討論、組間討論和教師點撥答疑的時間分配,要精心合理設計,不能互相擠占;小組的發言人要每次變換,要讓每一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并得到鍛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由無趣變有趣,由被動變主動,由痛苦變快樂,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樂學。讓每一個人都要嘗試成功,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種鼓勵,學生能力就隨機提升了。
組間討論,教師把各小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呈現給全班,以組為單位對其他組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這一步可以解決中等學生的疑惑。
三、教師挖潛
教師挖潛是討論到最后,全班同學的共性問題由教師進行解答,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要善于激活學生思維,適當的拓寬、拓深知識點,以達到“引人入勝”,這一步可以解決好學生的學習需求,符合對分課堂模式的規則——層層遞進和分層次教學的要求。這是我管控課堂討論的又一技巧,一定要抓準時機。如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節教學中,在討論到最后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我拋給了學生一個問題:“2007年在我國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實施的關井壓田(關閉地下水灌溉井,壓減配水灌溉面積)、封沙育草,一些農民說地不讓種了,羊不讓放了,日子沒法過了??墒墙陼r間過去了,農家的日子奔“小康”了。你認為當地應如何發展農業生產,給出你的合理建議?!币皇て鹎е乩耍瑢W生看著問題,積極思考,進入有一個探討的高潮。
對分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小組討論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提升能力的關鍵環節,因此對其實效性的探索非常重要。這只是我的一點粗淺的認識,愿與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
[1]《復旦教育論壇》張學新教授的“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