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
【中圖分類號】J6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19-02
一、課程建設現狀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院音樂劇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自開設以來,就作為核心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連續開設多年至今。課程一般開設于第一、第二學年,共四個學期。本課程采用了多種媒體教學手段和方式,并通過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途徑,展開了互動式教學活動,形成了課堂教學平臺與網絡教學平臺的雙平臺教學模式。
本課程目前的建設難點,在于專業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既有零基礎的跨學科轉專業學生,也有從小學習音樂的高水平學生。專業起點和能力的巨大差距,容易導致課程內容的不適性。課程內容和培養方法上,不是對于零起點學生太難,就是對于高水平學生太易。如何找到平衡點,使所有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獲益并學有所用,成為課程建設的重點。
二、課程建設目標
掌握良好的音樂基本功與技能,是從事音樂藝術創作與表演的基本條件。系統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的不間斷練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途徑,是獲得事半功倍良好效果的關鍵所在。本課程建設致力于探究科學的指導方法與有序有效的執行措施,通過分層次有目的的區別教學,幫助不同起點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使無論零起點還是有基礎的學生,都能在已有程度基礎上提升音樂聽覺、識譜與理解能力,培養和建立起正確的樂感和良好的音樂記憶力,積累和豐富音樂語匯,為演唱及表演實踐打下堅實的音樂基本功。
本課程主要從音程、和弦及基本節奏入手,對音樂劇專業學生進行系統的聽覺和視唱訓練。在聽覺上的訓練,要求能聽辨和分析一般音樂作品,主要是典型音樂劇作品的調式、調性、節拍、節奏、音程、和弦、樂句、終止等要素。在視唱訓練方面,除了能掌握一般視唱作品,最重要的是對舞臺音樂劇作品的把控,要能掌握正確的音準、節奏和基本的情感表達能力,能做到視譜即唱。通過課程建設與摸索實踐,借助新媒體與創新方法,從根本上提高不同基礎學生的音樂基本功與專業技能,為后續學習打開上升空間。
三、課程建設措施
本課程在講授中力求將理論指導與實踐練習相結合,通過由易到難、滾雪球式的強化訓練,加強學生對固定音高的識別、回憶與辨識能力,進而提升學生模唱、視唱與聽寫的水平。計劃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按程度分為四個級別和群組,通過形式與內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滿足不同起點與不同級別學生的學習需求,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自身已有程度基礎上,取得明顯的能力進展,為后續高難度的理論課程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1.豐富完善教學素材
制定與音樂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課程改革計劃,有完整具體并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編寫相應的教學文檔資料,收集整理音響、視頻與譜例,整理學生各階段學習原始資料,將所有教學素材在網絡平臺上完整呈現。學生完成的個人或小組成果,在網絡平臺上將以獨立的版塊呈現,便于交流與分享,在課堂教學平臺上進行討論和評論。積累并開放歷年學生的學習成果,納入以后各屆學生課程教學的內容,以達成真正的教學相長。
2.探究科學的指導方法
音樂技能訓練是全面提高音樂素質,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和意志品質的過程。作為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運用科學的方法,熟悉步驟與訓練要點,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多聲部音樂聽覺能力和讀譜即唱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項目在建設中,將通過“識、唱、聽、寫”四個環節,對教科書中的理論內容進行相互關聯與協調。采用“少吃多餐”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高專注、分時段的科學練習,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的強弱、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場景的變換,靈活多樣地進行不同類型的嘗試,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3.建立有效的執行措施,追蹤學習進程
利用新媒體和網絡途徑,與學生建立起課下溝通的橋梁。運用微信手機軟件將分層次教學落到實處。根據期初摸底成績,建立ABCD四個微信群組,實現小組化針對性學習指導與管理。讓每位學生及時了解教師對自己的反饋評價,通過手機軟件實現實時評價與學習過程追蹤,并做到一對一、一對組及時反饋。比如,每次課后視唱作業可以在微信里單獨提交,可避免形成因課堂時間受限而無法做到一一點評的缺憾。
實際教學中,重點關注能力弱、起點低的初級學生,將以幫學形式,建立“兩兩互助”的學習小組。將班里AD與BC群組同學進行合理搭配,分組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及各種學習任務。運用小組制和互助制相結合的方法,先進帶后進,共同成長。建立每位學生的學習檔案,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檔案給予客觀嚴格的記錄與評估。平時成績評定將以每位學生個人學習檔案為評判依托,保護基礎薄弱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
期望通過科學高效的指導方法和結合新媒體的鮮活學習途徑,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提升學習效率、改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滿意度。本課程個改革成果也可為同類課程的教改提供建設思路與成敗經驗,通過不斷總結更新,提升課改質量,使課程教學與時俱進并落到實處。